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在半个月下班之后的时间内读完了这部64万字的巨着《邓小平时代》。美国人傅高义着,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这休分6个时间段共23章,以邓小平和人生经历和执政轨迹为主线,记述了1969——1992年43年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作者虽然没有在中国生活,亲历邓小平所经历和主导的时代,但是这本书占有的资料却十分丰富和翔实。当然在作者参考的资料中并不能完全排除其可信度过低,但是从我们身处在邓小平40多年的时代的经历和体会分析,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邓小平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与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主义政治家,并不是江泽民提出的创造“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家,也不是那些吹鼓手说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事实上,邓小平提出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和现成的设计“,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等等,没有对政策执行的后果作必要的评估和论证(也许在邓小平看来,做这些工作又要延误过多的时间)。因而不如说邓小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为这个转型过程提供领导的总经理“。
说邓小平在中国领导核心中坚韧不拔智慧超人,一点都不过分。这几件事完全可以证明他的性格:
(1)在毛泽东辞世这前的文革中,邓小平两次被打倒,但是他并不恢心,而是充满信心,多次委屈地向毛泽东写信写检讨,表明自己是毛泽东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以至毛泽东在天安门事件中没有听取江青四人帮的建议开队取小平的党籍,为他日后复出留下了伏笔。
(2)在邓小平掌握权力之后,并没有立即全盘否定毛泽东。尽管他有一肚子委曲,有一百条理由(包括儿子邓朴方致残)全盘否定毛泽东。他吸取了赫鲁晓夫批斯大林的教训,而是高兴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他赢得了广大底层老百姓的支持,保证了他的权力的稳定。
(3)意识形态领域,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上,虽然仍然用的毛泽东的那一套路,但是他没有象毛泽东那样,打击一大片,把人往死里整,而是像放风筝,紧紧地牵着你,什么民主啊,法制啊,等等,不让你飞得太高,走得太远。
(4)他连续更换了华国锋、胡耀帮和赵紫阳三任总书记,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直接取代。他只要实际的权力,而不图名义上的职位。这样他可以在很多复杂的问题中使自己免于承担责任,搞好了是自己的功劳,搞砸了是他们没按自己的意见办。如果按我自己的观点,邓小平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在副职的位置上操纵正职,名不正言不顺,他完全可以自己直接担任党的主席,委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说不定中国的发展比现在更好。
无论是文革后期的主政,还是毛泽东去世后的掌权,邓小平始终如一地推进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一根主线。这是邓小平时代最为伟大的功绩。如果说毛泽东把一个四分五裂,饱受外国列强欺负的中国实现了统一,使最底层的工人农民得到了的话,那么,邓小平则是指导中国引向了富强,引向了世界。
正是取小平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设计,所以在邓小平时代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至今都困绕着中共的领导人。
一是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80年代中期,邓小平曾经指示赵紫阳制定政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但是因为64风波的影响而搁浅,至今也没有启动。
二是市场体制的急于推进,没有相应地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老的制度又难以实行,导致人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人们变得贪婪和无信,中国人整体的道德水平滑坡,中国的文明程度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提高。
由上述两个问题引起的官场腐败、环境污染、市场无序等等,都要给邓小平的继任者带来严峻的考验。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继承和发杨邓小平的遗产,坚持改革开放,也会修正邓小平时代的缺憾,克服更多的困难,带领中国人民步入全面小康。
就内容而言,这位美国人毫不讳言中国人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他们又不承认这种成就是体制和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从本质上讲,因此他们在描述时代的时候很自然地将时代的成就归功于某个人,或者是某群人。因为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实际上他带着美国人的立场和观点,无论他怎么掩饰假装让自己变得客观,都不能够掩饰这个立场。因为这是一本传记文学,所以作者实际上对于中国政治的啊八卦更感兴趣。虽然我不敢确定他所讲的那些八卦有多少是真的,不过经过过滤的政治事件还算是能够丰富大家的见闻,聊作有益的参考。就我所能够从这本书中所学到的东西来说对很多人已经算是老生常谈,有一点:就像是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左中右什么地方都有,什么时间都有,想要彻底消除掉派系,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邓小平面临的局面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毛派暂且不谈,保守派和改革派(书中写作平衡派和建设派)的斗争在八十年代贯穿始终,一字并肩王陈会计师是真的一字并肩。但是这不是我看到的重点,作为最高领导者,要善于驾驭下面的派系,这点很重要,因为派系是客观存在的,你要善于平衡和团结,不能够让局面崩裂,不能够将一派打死,制造仇恨和分裂。
邓小平的最大成绩,改革开放姑且不说,我认为完善了领导交接班的制度化是最大的成就。领导人终身制特权在他这里终结,这是最好的功劳。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是新时期小平精神的延续,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果证明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使中国更加强大,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华儿女富国强民的‚中国梦‛!
一、中国要走改革之路要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79年小平同志在中国这幅巨大画图,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对其进行了勾画,从此,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从赤地千里到高楼林立,从一贫如洗到丰衣足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可以说,小平同志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邓小平时代》一书是由美国作者傅高义所著。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全景式描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完整回顾了伟人的一生。
小平同志大局观强,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意志力强,凡事首先考虑党和国家的利益;性格坚忍不拔,一旦拿定主意,他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正是这些可贵的品质与其充满智慧的眼光,才能绘制出中国辉煌的改革开放蓝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开端,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的出路只能在于打破一些旧框框,将经济建设确立为新的治国路线。
小平同志深知积贫积弱太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周边邻国发展迅速,压迫较大,正是基于这些事实,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改革不代表激进,更不代表砸烂一切。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别很明显,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凡事不宜搞一刀切,必须从左右两面来进行全面的分析,社会秩序稳定,干部群众坚持信仰,改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小平同志在政策上愿意放手让地方同志大胆尝试,同时对缺乏经验的重大改革措施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正是这种谨慎负责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良好竞争氛围,有效的调动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最终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市场选择。
今天我们回头来看,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正是他的坚持与坚韧,完美的诠释了‚发展就是硬道理‛,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幅增强。
二、延庆要走生态之路走生态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延庆发展的必由之路。延庆走的是生态带动经济的路线,没有工业的污染,只有绿色战略。近些年来,延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实现了生态宜居、环境良好的目标。但是与生态文化建设相悖的问题还是存在的,这是历史积累的问题,是建设发展中形成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会经济建设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轨道生来,坚持走恒久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小平同志不断强调不能再闭关自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让干部有更多机会了解外部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这对于改变其思想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县领导干部在延庆经济发展方面,也要坚持放眼世界,从意识形态禁锢的队伍,变成了一支更加开明务实、以追求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的组织,使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以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建设美丽延庆,持续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走生态发展之路就必须有一套适于生态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这套规划既要凸显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又要做具体细致的规划要求,要避免随令而变,因人而异,摸着石头过河‛等问题的发生,确实把延庆的历史文化保留下来,城市风貌显现出来,把不该建设的限制好,把不该改造的控制住。把规划变成社会行为,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全民意志的体现。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重在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有效作为。首先是政府要加强管理,其次是群众要规范作为。政府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土地如何利用,城市怎样布局,要修哪条路,要栽什么树,都是政府说了算。这就需要决策机关和决策者有科学发展的理念,有知识对头脑的填充,有理智有效的作为,才能把生态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群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参与者,群众的行为决定着生态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政府要加强管理,把百姓的行为规范起来,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我们共同的行动准则和价值取向,才能把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好,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