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的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听钟老师执教了一节丑小鸭,觉得那是一节很真实也很扎实的语文常态教学课。今天自己在班上也同样上了一节这样的常态课,我觉得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内容,指导他们读好这篇童话才是教学的真正难点和重点。因此针对自己的这节课有以下有几点反思:
一、读准读好课文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例: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默读课文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这些多种的读书形式让孩子在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是读“丑小鸭”是如何的丑以及变成白天鹅的语句时,学生们体会的很到位,第一位学生读完,没有读出那种感觉,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迫不及待的想自己去读读。这时,我将美丑的句子进行前后比较,师生对读,生生对读,越读越有味,感情一遍比一遍激扬。在体会丑小鸭遭遇不幸段落时,我采访了几位学生:丑小鸭,你百般被别人欺负,你的心情怎样?(伤心)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丑小鸭,当别人骂你时,你的心情怎样?(难过)那也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感化下,已经入情了,学生刚开始还觉得好笑,而此刻个个陷入了伤心之地。
二、想象是理解和朗读之间的桥梁
想象也是我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堂课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比如:丑小鸭除了遭遇这些不幸,它还会遇到哪些不幸呢?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能会被蛇咬,有的说可能被猎人的枪打死,还有的说可能被大象的脚踩死(众生纷纷笑)……说完又是一次朗读训练。你是丑小鸭的朋友你会怎样嘲笑他?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想些什么?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课文,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想象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注重学生的质疑
在常态课上,我喜欢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问题,不喜欢像在公开课上,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这堂课上孩子们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一个孩子,读完课题之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老师,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呢?”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有价值,待会儿等我们在学文的过程中来解答好吗?学文之后,我再次拿出了这个孩子的问题,问他现在明白了吗?他笑笑点了点头,说:“因为它相信自己,坚持理想,所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回答完,这时又提出了不同的答案,“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白天鹅生下了一个蛋,不小心掉到了鸭堆里,课文第二自然段就说到,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蛋,它与其他的蛋不同,所以这不是鸭蛋。”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这也是一个原因。当白天鹅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之时,小动物发出了一声声的赞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鸭子、猫、公鸡,仰望着天空,发出了一声声赞叹……”班上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老师,‘鸭子、猫、公鸡,’后面用了逗号,我觉得用省略号比较好。备课时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于是顺势我把问题抛了回去:孩子们,你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不用省略号,而用逗号呢?难道是安爷爷用错了吗?学生又再次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只有这三种动物欺负了它,而这时又有同学抗议了,不对,第四自然段也写到了还有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他,又有的说是因为白天鹅只飞到了有这三种动物的院子里,只有他们看见了……笔者现在也很困惑,用省略号是不是更好呢?
《丑小鸭》是人教版二(下)的一篇课文,也是安徒生非常有代表的一篇童话故事,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可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是无论无何也不会真正理解安徒生先生写这篇童话的真正用意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内容,指导他们读好这篇童话才是教学的真正难点和重点。
一、读准读好课文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例: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默读课文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这些多种的读书形式让孩子在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二、想象是理解和朗读之间的桥梁
课堂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比如:你是丑小鸭的朋友你会怎样嘲笑他?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想些什么?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课文,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想象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语言文字积累也很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例如: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课文中的很多词语课后我也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这样会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对这篇童话很感兴趣,引发了他们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远远超出了我预想的范围。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变”。
一、教学设计因学生的提问而“变”。
在教学《丑小鸭》这课时,我是用课前看有关丑小鸭故事的方式激趣导入新课的。故事放到一半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要上课了,故事只能看到这了,你还想了解丑小鸭的哪些事?”在上课前我也曾设想过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比如丑小鸭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后来大家喜欢丑小鸭了吗?可学生提的问题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有的说“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有的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呀?”有的说“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还有的说“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在,如果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融合到预定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请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都了解了丑小鸭的哪些事,让学生以读悟情。当学生说到知道丑小鸭长得很丑时,我就适时将问题推出,问:“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哇?”学生说他的样子丑,和别的鸭子不一样,和鸭子比,他个又大,嘴又扁,羽毛还是灰色的。难怪哥哥姐姐欺负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还有的说,他根本不是只鸭子,是只小天鹅。这时我又顺势引出课前的问题“丑小鸭显然不是只鸭子,那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里?”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同学说,是天鹅妈妈粗心,把蛋下在了鸭窝里;有的同学说,是鸭妈妈好心帮天鹅妈妈孵蛋;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鹅妈妈要到南方去过冬,来不及照顾小天鹅了。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过冬,他们都是集体一起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的改变教学思路,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变”,“变”得有价值。
二、教学设计因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而“变”。
由于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个学生提出:“我认为猎狗傻,他为什么无缘无故追赶丑小鸭呢?”这时一个学生说:“猎狗有他自己的生存领地,当别人闯进他的领地,他就会把那个动物赶出去!”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动物在大自然中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群体生活是他们保全生命的唯一方式。一旦离开他生存的领域,离开他的伙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丑小鸭离家后生活的艰难,还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只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稍加点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学设计因教学效果而“变”。
在《丑小鸭》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扩展的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味全文:“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他离家出走想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更加冷酷,他只好一个人悄悄的过日子。困境让他变得越来越坚强,终于,他熬过来了,在丁香开花的季节,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时我请学生推荐一名同学,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朗读全文。然后,我提问学生:“你们现在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你想说给谁听?丑小鸭?鸭妈妈?他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小鸟?猎狗?还是农夫?”可当配乐朗诵时,教学时间已经到了。我想,学生已经在听配乐朗诵时,进入了课文的情景,如果在这一时刻就用优美的语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所以,我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丑小鸭经历了夏天、秋天、冬天的磨难,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我想他的爸爸妈妈也一定会从南方飞回来与他团聚。幸福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为他祝福吧!”结束语突出了人文关怀,为丑小鸭的经历设计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又回答了学生课前的问题“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意境回味无穷,深深触动了孩子小小的心灵,受到了美的教育,使他们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望。这个“变”,一举数得,“变”得妙!
我想,应用教学机智,灵活的应对教学中的“变”,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中求“变”,教中求“变”,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文章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本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语言优美,富有情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在读中体验和感悟。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孩子们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如:“从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丑小鸭的丑,读出它的丑”、“让我们也当一回丑小鸭吧,读出你内心的孤单与可怜”,让他们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共鸣,使丑小鸭的情感,丑小鸭的精神就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从整堂课的表现来看,学生个别读挺出色,但集体朗读今后还需加强指导和练习。
第二,我觉得在本节课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在教学中能多次设计拓展延伸。在体会丑小鸭的丑时,我拓展了说话训练:丑小鸭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那其他的小鸭子的毛(),嘴巴(),身子()呢?设计本意是通过说话训练,把丑小鸭和其他小鸭相比,尤其是跟其他鸭子的美对比,突出丑小鸭的丑,其次再讲其他鸭子的说话训练,又是对文本语言的一次学习和运用。在课堂上,学生出乎意料地把其他鸭子的话说的很好,又如在理解丑小鸭变成天鹅的过程时,通过填写表示季节的词语,让学生一看便知,它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又有那些遭遇呢?此处设置了一个疑问,能使学生对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及他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精神有进一步的学习愿望。
这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生字的教学上有点“蜻蜓点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就是识字教学,这节课中对于生字的识记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特别是有些生字如“苇、孤”在读音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另外对生字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或者游戏去识记,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好好的处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握好这一点,以后的教学中合理的利用每一分钟,做到课堂的高效。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作品。于是我很用心地设计这篇童话故事,并分三课时把此课授完。授完此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课有以下几个板块值得称道。
一、丑鸭变美鹅
当我把丑小鸭的图片和天鹅的图片放在一起的,问学生:“丑小鸭后来就变成了这样的天鹅,难以置信吧?”学生们也说是的。我又说;“是呀,就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那么书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丑小鸭的疑惑?”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句话:这难道是我自己的影子吗?反复让学生品读,品味这句话,品味出丑小鸭的心理活动。
二、感悟丑鸭的苦痛
“当我们和丑小鸭正沉醉在他变成天鹅后的喜悦中,当我们发出“这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呀!”这样啧啧的赞叹声时,有谁会想到他曾经受过的苦难,他曾经受到的屈辱,是那样的令人心碎。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看看他都受到了哪些苦难和屈辱。”当我引出这样的话语之后,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投入地阅读起来。丑小鸭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课时学习,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与悟有机地结合。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感动着,被丑小鸭的命运牵着心,我被孩子们感动着,这节课处处有情,处处生情。我想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本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语言优美,富有情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设计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渠道,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
例如,在引导学生找出了描写丑小鸭很可怜的句子“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后,丑小鸭何时何地被咬、被啄、被讨厌?我又引导孩子们创设了很多不同的情境:丑小鸭和大家一起吃饭时、一起散步时、一起游泳时……这些时刻,丑小鸭都受到了身边动物的排挤。这种孤单、难受的心情,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了!然后,再让学生们在这种情感体会下再读句子,在丰富了故事感受的同时,以读代讲,又达到了感情朗读的训练目的。
在句子“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中,我让学生扮演丑小鸭接受我的采访:“小鸟是怎么讥笑你的?肯定还有其他动物也不喜欢你,他们还说了哪些让你伤心难过的话?”其他同学纷纷扮演其他小动物,都争着来饥笑丑小鸭。我又再采访“丑小鸭”:“你是怎么想的?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和他想法一样的其他同学,谁还想读?像他一样读读这一自然段。就这样,在这种创设的情境中,我力求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丑小鸭当时的不幸、孤单与难过心情,在此感悟基础上,再进行对比感情朗读,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