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用解比例这种方法时,解设时用的单位还是搞不清。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如果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设为米?为什么要设为厘米?而不是老师重点的提示,可能学生的记忆会更深,理解的更透彻。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隆重推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青岛海洋世界吗?(由于青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学生热情比较高。)如果我们要从威海出发去青岛,客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小时吗?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 这怎么行?必须知道青岛和威海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图,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课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8000000厘米,因此图上3厘米实际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困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虽然学生没有用课本上的方法,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补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简单,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例尺的应用》是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能按照自己确定的比例尺画出示意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标出旗杆的位置。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比例尺的各个知识点,并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从时间方面考虑也是比较紧的。针对这一课我反思如下:
首先,进入新课快。通过简单的几句复习,直接进入新课。再让学生汇报平面图中的信息时,学生们能很快的说出有什么、比例尺是多少,很难发现别的信息。我们知道读懂平面图就得读出各个物体的方位,所以在学生说不出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
第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一般意义,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也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说比例尺1:20XX表示的意思,引出比例尺的一般意义,然后我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读了一下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这样学生就可能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也对后面的算法多样化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计算校园的实际长时,基本上全部的学生都是20XX×10这样做的,如果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透彻了,就很可能出现别的方法。
第三、在平面图中标出旗杆的位置。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首先在题意的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先带着大家分析题意,然后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做。问题出现在计算出图上距南墙和西墙的距离后,学生在平面图中标旗杆的位置上。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难度,但我觉得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采取了在画完图后,同桌帮助检查的形式。
我校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是:激趣导入、出示目标、交流展示、练习、小结强化。
今天按此模式学习比例尺的应用例2例3。由于学生提前预习了新知,所以复习了比例尺的意义和具体意义之后直接出示学习目标,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练习。
例2是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例3是如何画平面图。两个组的学生有讲解有板书,讲的很清楚,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没有疑问,效果很好。不过康玉静组只总结了画平面图的步骤,没有画出平面图。
优点:因为我班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讨论环节很自觉,也有分工。有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在小组内解决。而且组长还会最后统一一下结果,让每个组员都会说会做。
不足之处:1、孩子们把握不住时间,讨论时间过长。2、很多学生不爱质疑,可能碍于面子。3、合作时配合还不够默契。4、一些学生在预习时存在应付现象。预习不充分导致讨论参与不积极。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反思这节课我有如下体会:
一、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
二、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能从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例题中的比例尺是1:8000,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说对此比例尺的理解,因此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的学生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把数值比例尺转化成了线段比例尺,而对于用解比例的方法是所有同学都未想到的,于是我就从什么是比例尺的概念出发,明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引导学生对未知的量设为X,然后依据比例尺的概念列出比例式再解比例。在具体解决问题时,我并不强调用哪种解法,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选择解法。
虽然解法多样,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的改写错误比较多,个别学生分不清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相互改写时到底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正对此应该在课前预习时就安排相应的练习,这是我所疏忽的地方,还有学生遇到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如:小力家正西方向500米处是街心花园,街心花园的正北方向300米处是科技馆,科技馆的正东方向1千米处是动物园,动物园的正南方向400米处是医院,要求画出上述地点的平面图。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除了要计算图上距离之外,还要确定位置,最难的是要确定比例尺,确定比例尺时提示学生必须在方框中画得下,学生经过反复推敲和计算,确定比例尺为1:20000,1:25000甚至还有1:50000,这是一个艰难的推敲过程,其实当时也就是部分同学能得出结论,对于如何作图我也进行了指导,位置的确定和图上距离指的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逐渐唤醒,初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从练习后的结果来看,学生还是太“懒”,他们在解题时只选择步骤少的,可又不能正确列式,其实用依据比例尺的意义列方程解题可能对个别基础差的同学更合适,思路单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