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复习教学反思
《四边形》这一章中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难点是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由于图形较多,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该怎样复习和整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的知识呢?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边(对边或邻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
2、角(对角或邻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对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
4、对称性。
此外,在这一章中,还有两类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顺次联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为什么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原四边形分别
具备什么条件时所得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菱形或正方形?这个问题的解答其实就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2、通常如何在梯形中添加辅助线的问题,要帮助学生归类。
好辛苦的一节课——有价值吗?我一直在反问自己。
进入总复习了,我打算先重点突破,从四边形开始复习,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状态我首先以趣味题导入,然后就开始了前一天的作业讲解,感觉好多题都有讲的必要,结果我手口并用,一直到下课,拿起课本一身疲惫,有效果吗?我不禁反问。
通过和学生了解情况和我的不断反思:复习不等于从头拉一遍,也许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题目还存在问题,但仅仅靠课上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应鼓励中下等学生把问题分散解决。课上的讲解应少而精,只有这样才能提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真正把所讲的吃透。
不要奢求一口吃个胖子,饭是一口一口吃的;分层次教学;切忌走入以教师为主体“讲完了就松心了”的自欺欺人状态。
四边形单元是三年级上册一个很重要的单元,涉及到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理解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由于它有难度和重要性,我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不忘穿插对这个单元的复习。现在又专门拿出两节课来复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做题,发现学生对讲过的知识还是掌握不牢。通过问学生和反思,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讲解方式不充分。对长方形剪成正方形的情况,我通过课件展示,讲解,一带而过,认为这个情况容易理解,课件展示足够。看来这是不了解学生的表现。学生对这样的题目理解不深,换个问法就不会,而且讲解过程过于简单,又没有足够的习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全面出击,不如集中力量打一点。多次同样的重复,只是时间的浪费而已。
复习《四边形》这节课的内容时,一开始我便请同学们回忆以前认识了哪些几何图形?同学们便兴奋地举起一双双小手,那份积极参与的程度,是哪样的浓厚。紧接着,我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从正方形的地砖、教室的门窗、黑板一直到长方形操场、楼道的护栏、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我刚一提出四边形有哪些特征时,便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从而概括出四边形特点:有四个角,四条直的边。我见同学们情绪高涨便出示几何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并涂色,再次感悟四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随后我又抛出另一个问题:什么是的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这时学生便自觉地和同桌交流,很快说出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纵观这节课,从回忆-观察-判断-计算,学生没有感觉到累。整节课在激烈的讨论、愉快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如果这样课堂长期进行下去,我们的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课堂?同时他们一定会在课堂上给我带来更大的惊喜!
单元性复习是将点状分布的知识连成线,而中考前的总复习,则是以每一个知识点为中心,使相关的知识以“放射状”形式呈现,最后点点相连,形成知识网络。就像把以往的散乱的、和已经连成串的珍珠,再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联系,织成一张五彩斑斓的珍珠网,从而达到拿起一颗便可以带起所有的目的。因此,本节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以点带面,即以四边形这点,幅射到整个知识面。因此,在本节的学习中,着重把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它们的边、角、对角线及对称性进行归类比较学习,在例1的分析中,体现了数学转化思想的应用,把菱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进行研究。正方形是中考的热点图形,它与三角形相结合,集证明、计算及构建函数模型为一体并渗透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及函数思想,例2正是力图体现这一思想。由于本节的知识点多,容量大,在45分钟内完成知识的梳理及有一定深度的巩固练习,确实感觉时间紧,不容易把握。在教学中,本人较多地把时间用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梳理,造成时间紧,内容枯燥,应适时插入一定练习,以分散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