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聪明的乌龟反思
语言活动:《聪明的乌龟》是这学期我园教育活动内容,本活动主要目标是使幼儿了解遇事要动脑筋,才会想出巧妙的好办法,培养幼儿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前提下,能归纳出故事主题。
活动开始我先准备好复述故事的操作材料若干套,故事中角色的头饰各一个,再让幼儿在活动前听听故事的录音。做到准备充分。
活动中,我首先请幼儿取操作材料,边听故事边摆放材料。接着我与幼儿共同讨论故事内容。最后我引导幼儿归纳故事的主题。结束后孩子在区域活动时,我在区角中投放相应材料,做成乌龟、狐狸、青蛙造型,鼓励幼儿编构故事或进行故事表演。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效果。
在游戏活动时,我用故事作为切入点,设计了许多幼儿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例如:“你一人在家,有敲门声你会怎么办?”,“在公园与父母走失会怎么办?”等,孩子讨论的非常热烈,效果也很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挖掘活动的教育素材,让幼儿吸纳尽可能多的生活知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次活动的选材适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目标定位准确,在目标的达成上比较好。教师在语速和教态上相对于以前都有较大的进步。这节语言活动的亮点在于教师导入很新颖,也能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留下的悬念也能让孩子们在听故事时非常的认真。教师在提问上也做得比较好,给孩子留下了很多想象和想说的空间,孩子在说的时候老师不急不躁,这样给孩子营造了一种想说敢说的氛围,所以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但是这次的语言活动在难点上这一方面没有突破,孩子对于遇事应该思考,解决眼前的困难这一点,感触不是很深,如果我能在活动的过程中多提一些比如说:“小乌龟为什么要想办法?”这样的问题会使孩子对这个遇事想办法更有感触。
教师在语气上也应该多加强,比如说小青蛙和小乌龟在遇险时教师的语气可以紧迫一些让孩子可以更深的体会到那种紧张感。孩子们就会很关注乌龟的命运。最后乌龟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狡猾的狐狸这里老师最好可以在小节时强调一下。
最后就是老师在进行小结时语言要完整一些,精炼一些,这样就会更好的。
我很感谢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谢谢!
《聪明的乌龟》是一个寓意很强,角色语言比较鲜明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只乌龟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狐狸的过程。通过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幽默感的语言来烘托其中的寓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故事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是一个非常适合大班孩子阅读的故事。《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活动中,我借助PPT图片,通过看看、猜猜、说说、学学等形式欣赏、理解、感受故事的情节,从中体验故事的风趣幽默,从而也教育孩子遇事要多动脑。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选材适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目标的达成上比较好。在导入活动中我创设开放性的提问,激发孩子思维,引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为理解故事留下悬念。让孩子们在听故事时非常的认真。我运用多样性的提问让孩子能大胆地说,给孩子营造了一种想说敢说的氛围,所以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但是这次的语言活动在难点上这一方面没有突破,孩子对于遇事应该思考,解决眼前的困难这一点,感触不是很深,如果我能在活动的过程中多提一些比如说:“小乌龟为什么要想办法?”这样的问题会使孩子对这个遇事想办法更有感触。在语气上也应该多加强,比如说小青蛙和小乌龟在遇险时教师的语气可以紧迫一些,让孩子可以更深的体会到那种紧张感,孩子们就会很关注乌龟的命运。
很庆幸能得到老师们的建议和意见,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努力上好每个活动。
借着这次自己评职称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聪明的乌龟》这节大班语言课。这是一个寓意很强,角色语言比较鲜明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只乌龟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狐狸的过程。故事画面形象生动,是一个非常适合大班孩子阅读的故事。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定的重点是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角色特点。本课的活动目标是在让小朋友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讲故事,知道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第一环节出示的是一只乌龟的图片,引导出故事的名称《聪明的乌龟》,第二环节听故事的前半部分,让幼儿讨论如果你们是乌龟你们会怎么回答狐狸呢?然后为小朋友们介绍这个生气的狐狸,它为什么不高兴呢?由此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接着听故事的后半部分,引导小朋友做出摔死、烧死的动作,在此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幼儿充分理解故事。教师小结,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向聪明的乌龟一样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第三环节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最后教师出示三种头饰供幼儿每人选择一种动物,自由结伴能够大胆来表述故事,进行自由的交流,锻炼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这是一节无声上课,使从未上过大班课的我更加紧张。没能抓住语言课的重点,全面地训练幼儿的表达能力, 活动主题是突出乌龟的聪明才智,乌龟聪明在哪里?乌龟又是如何骗狐狸的?而我在活动上只是草草带过,不仅没有抓住语言课的特点,也没让幼儿充分的表现,活动过程非常乱。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自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使我通过这次的机会,让我对自身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多钻研,多请教园内其他老师,向别人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这次关于“教育狐狸”的话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想问题的角度也多了。如果当时我直接否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在情感上会对孩子们造成伤害,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能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严重的会形成现在普遍存在的“统一零件”。我们思想中常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总认为孩子就应该服从大人,他们的一些想法都是不成熟的,是不可取的。一旦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预设不相符合时,总是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找借口,“苦口婆心”地劝说,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孩子走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只会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过早地成为教育生产流水线下的“统一零件”。所以,对所有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不诱导幼儿跟随自己的想法。探讨这种回答后的原因,从而内化《纲要》中提出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
这个月的主题是:动物,我们的朋友。因此,我事先让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小乌龟。因此,到了下课时间,小朋友都会迫不及待蹲下来去观察乌龟的外表。然后,对于乌龟幼儿非常感兴趣。
这次的教学是一堂语言活动《聪明的乌龟》,刚开始我出示了一个乌龟玩具,为了吸引幼儿,我乌龟后面的绳子一拉,乌龟就开始“游动”了。后来,我临时想到,假如有一个狐狸故事的话,你觉的会是乌龟赢还是狐狸赢?幼儿,顿时有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就引出了《聪明的乌龟》,让幼儿意识到这只乌龟聪明在哪里,先来完整听一遍故事。接下来的教学,我都是让幼儿边看图片边按自己的想法说出你看到了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等等,然后我再把一张图片的内容完整的讲一遍,激发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欲望。整体效果还可以,跟幼儿的互动也不错。但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此,我列入了几点:
1、在开头部分中,在猜测乌龟与狐狸的结局中,我设计的不是很全面,后来又提到了乌龟战胜狡猾的狐狸,有点矛盾。这可能也是临时想到的一个提问,然后没有组织好而造成的!
2、在各个故事的提问中,提的问题比较狭窄,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比较容易,有些对话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想、自己去说。如图片上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尽量让幼儿说的多一点。总结出一点,开放性的问题应该再多一点,这样就更有趣了。
3、题目是《聪明的乌龟》,主题是突出乌龟的聪明才智,乌龟聪明在哪里?乌龟又是如何骗狐狸的?这些都可以让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这些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此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
后来,自己反思了下,其实,也可以让幼儿说说你最喜欢哪张图片,为什么?这样的话,既能巩固故事的部分内容,又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后来的一次延伸活动课上,我就把这些不足,在那次的课堂上展示了出来,果真,效果很好,甚至比第一次上的课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