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友谊教学反思
《伟大的友谊》一文记叙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事业上亲密合作的感人事迹,,颂扬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课文的两部分内容之间,用了一个过渡小节来承上启下,使文章前后贯通。
我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也是以这个过渡段为突破口,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生活上的互相帮助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弄懂两个问题:1马克思的生活处于什么状况?2恩格斯使如何热忱的帮助?工作上的互相帮助是通过找寻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理解。最后通过五句带有“共同”的句子来感受他们真诚的友谊以及在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课堂实践,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的几个优缺点:
1、字词教学扎实有效。课文中有不少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如“当铺、赊、困窘、各抒己见”等。我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当铺”一词,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放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时,请学生口头说一说。“困窘”一词,是通过词条选项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他不仅写出了马克思生活的穷苦,也写出了马克思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四处借钱得窘迫为难的心理。但在这个环节上,我处理的有些急躁,应该先肯定学生的答案困窘的意思是困苦、穷苦。写出了他生活的困难。你是否再能读读文章,体会他当时当衣服、赊帐、借钱买邮票时的内心的感受。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不是仅限于词条的解释,而是结合词条,加上对课文人物的理解而总结出来的。“各抒己见”的理解则是在师生共同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稍加引读指点:“他们进行激烈的争论是因为——,各抒己见的意思就是——”这样把字词教学分散在整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
2、以过渡小节为突破口进行课文教学。但在处理过渡节的教学环节上,显得较为单薄。过渡节的训练不够扎实,重要性及作用没有有效发挥,。通过课后反思,过渡节的教学还可以分四个方面再深入。一是帮助学生弄懂过渡段的作用。二是可指导学生按照过渡段来分段。三是指导学生根据过渡段来概括段落大意。四是按照过渡段来概括主要内容。通过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就能使过渡节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学生的心中生根。以后碰到类似的课文,他自然而然地会分段、写段意、写主要内容。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是要用好这个载体,在语文的字、段、句、篇的学习上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这样就能避免教师课后四处去寻找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的操练。
3、本文的课题是“伟大的友谊”。什么是伟大的友谊?为什么把他们之间的友谊称为伟大的友谊?在参加区教研的时候,高永鹃老师把它定为:1、合作时间久2生活上、事业上的互相帮助3为对方的成就而骄傲。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对第三点心存疑惑,在教学时也颇感不顺。在课后和吕老师的交流中,我觉得应该改为是“共同从事伟大的事业”。马克思的伟大功勋就是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朋友之间的帮助,而是对马克思从事的伟大事业的帮助。所以在学习恩格斯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一节时,应该追问学生,恩格斯经营十分厌恶的事业,仅仅是为了解决马克思的生活困难吗?帮助学生弄懂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本质上是对马克思所从事的事业的支持。以此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他们共同从事的伟大的事业基础上。所以用“伟大”,否则就只能称为深厚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记叙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革命活动的艰苦日子里,互相关心,亲密合作的动人事迹,赞扬了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建立的伟大的友谊。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不难看出,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的互相关心和事业上亲密合作两部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首先抓住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过渡段来品文悟道,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伟大”一词的含义。在理解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的帮助马克思中,我紧紧抓住“困窘”一词,先让学生理解困窘的含义,再让学生找找,哪里看出马克思生活困窘?通过品悟,学生感到恩格斯作为朋友,没有嫌弃他,而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他,说明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在学习,共产主义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的合作。我继续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研读课文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住在同一个城市时……分开以后……马克思逝世后……很快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牢固的。
作品结构清晰,总分总的写法,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的范例。文章中通过叙述,运用准确的词句,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课文第一小节和第八小节中的“共同”,能让读者体会到两位革命导师在40年中志同道合,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之上的。文章首尾呼应,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例文。
课文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和朋友或同学之间的友谊。这篇课文在文章的结构上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范例,从而引导学生把内容说清楚,说详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感触很深:在教学中,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启发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插图中哪个是马克思?”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显然,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太没价值了。然而,老师顿了顿,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呀,哪个是马克思呢?”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这时,老师继续说道:“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学生一个个提起笔边读边批画,有的还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陆续举起。答案出来了:同学们一致认为那个头发梳理得整齐的是恩格斯,头发、胡须银白的是马克思。有的说,因为马克思长期流亡在外,家里很穷。恩格斯经商,十分富有。有的说,马克思由于操劳过度,显得老,况且比恩格斯去世得早。有的说,文中的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从图中的房子和他们坐的位置可以看出……
从这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老师没有像学生那样一笑了之,更没有说出“这还用问吗”之类的话来,而是首先鼓励那位学生,然后加以正确引导。这不仅让那个提问的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给全班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
《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记叙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革命活动的艰苦日子里,相互关心,亲密合作的动人事迹,赞扬了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建立的伟大的友谊。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的相互关心和事业上亲密合作两部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可以抓住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过渡段来品文悟“道”,概括全文。可以说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伟大”一词的含义,体会作品饱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像《伟大的友谊》这样的课文,思想内容固然不错,让小孩子来理解革命导师间伟大的战斗友谊,其难度是很大的:
(1)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所从事共产主义运动并不熟悉,这就必然妨碍他们对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的理解;
(2)马克思和思格斯的伟大友谊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学生不易把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情谊同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接通;
(3)课文仅以几百字就力图阐释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总的来看是缺乏感染力的,不利于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针对理解的难度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对伟人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时以自学,小组交流为主解决了生字新词的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保证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由于课前预习很充分,我在教学目标中省略了字词的检查这一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用一定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让学生学会围绕课题推测课文内容,求证后有针对性的理解课文内容,借以提高阅读效率。
在突破难点“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伟大之处”时,我采用了抓重点词“穷苦”并用“马克思的生活是这样穷苦”的句式来说说两人友谊的方法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辐射性的感悟,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重组、内化语言,进一步运用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方法。我以为学生能很快地找到这个词,但我没考虑到文章篇幅较长,又是第一课时,所以遇到了本节课中的一道坎。本来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然后在交流、碰撞中找到这个词,但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个环节显得有点牵强。不过感到欣慰的是,学生找到这个重点词后,抓住相关词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竭尽全力,什么是伟大的友谊时,打开了话匣子,并且就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但也让我感受到课堂生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