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指挥系统方案
一、概述
现代城市运行已经成为一个结构复杂、瞬时万变的巨大系统。面对天灾人祸、突发事件、重大隐患等诸多问题,若没有一套健全、稳定、动态的应急调度管理体系,就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使领导和有关部门感到突如其来、措手不及。为了解决这些频繁发生而又长期困扰市府的问题,增强城市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科学性,就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建立应急调度指挥系统,以便及时准确传送信息,监测城市运行状况,进行应急指挥,尽快排除警情,保持城市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应急指挥系统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政府应急指挥系统是建立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各类软、硬件为支撑的基础设施之上的一个综合平台,主要由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接报与发布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和标准规范体系等组成。可分为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硬件平台和以各类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软件平台两大部分。
应急指挥平台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通信技术和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上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应急指挥网络平台,实现紧急事件报警的统一接入与交换。
二、系统功能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突发性、区域性、持续性等特点,以及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工作流程、应急响应、处置步骤、处置方案等应急业务的集成,应急指挥系统基础硬件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概述如下:
1、显示系统
显示系统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完成综合、高速的信息处理,可实现高清晰度、高亮度、多画面、多功能的显示能力,可用于远程图像及信息传输、显示、处理的需求,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直观、形象的交互工具,是监控指挥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在显示系统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指挥中心的要求,运用高性价比的设备组成整个系统,可实现对视频信号、计算机网络、GIS电子地图、GPS卫星定位信号及各种计算机图像信息的综合显示,形成一个查询准确、显示全面、操作便捷、实用可靠的信息监控管理系统。
2、应急通讯系统
应急通信系统包括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承载语音、视频、数据等信息。主要系统为有线电话调度系统、数字录音系统、多路传真系统、无线调度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
3、图像接入系统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将现有的市内各区县及下属单位应急平台、事发现场移动应急平台采集的视频图像资源进行整合,使整合后的图像资源可为应急指挥平台共享,成为应急指挥系统信息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接入下属各应急指挥单位已有的图像资源,做到实时监视。
4、计算机网络系统
应急指挥需要在短时间内将来自突发事件现场和全市各区县和各市局的大量信息汇聚到省应急指挥中心,这些信息包括了数据、视频和语音等多种类型,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整个应急系统的承载系统,需要能够安全可靠的应对这种突发性强,数据量大的情况,保证7x24的可用性。同时,由于系统的特殊关键地位,要求系统具有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
5、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是利用现有通信网(包括各种传输网络)和数字信号压缩处理技术,将音视频和数据信号处理后传到远端,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其交流形式为点到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多点。
6、智能中央控制系统
智能集中控制系统来集中控制会议场所内所有设备,包括各种子系统及各种设备电源的开关、现场灯光的调节、各种多媒体设备的操作等等。用户只需在一个彩色触摸屏上即可实现对所有系统设备的控制操作。
智能化集中控制系统可对以下设备作集中控制:DVD、VHS录像机的播放、停止、暂停、快进、快退及录像;摄像机的云台控制、变焦、聚焦;矩阵切换器的音视频讯号切换;投影机的电源开关、视频/计算器输入的选择及对投影机的高级调整;音响系统的音量控制;灯光系统的控制。
7、音频及扩声系统
智能多媒体会议系统,实现了数字会议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的无缝连接,整合了包括音响扩声系统、会议讨论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在触摸屏操控下,通过中央集成控制系统将以上各子系统与整个会议环境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会议的智能化管理。
三、典型客户:
某省政府/市政府/区县政府
省/市/区县政府某单位
根据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苏卫办应急〔20XX〕10号)要求和7月27日全省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推进会精神,为加快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完成省厅赋予我市的试点任务,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能力建设的有关精神,强化卫生应急信息沟通的灵敏性和指挥的有效性,依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XX〕4号)及《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建设以国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为中心、省级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为骨干、地市级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为节点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并逐步拓展至县级卫生系统,最终实现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管理的统一协调与指挥。
二、建设目标
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资源的有效管理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能够快速采集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命令指挥工具,为卫生应急部门和专家提供形势研判所需信息与分析手段以及通信和命令指挥等支持;通过与上级应急系统连接,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上报、及时响应、信息共享和高效指挥。
三、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遵循国家卫生信息化与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规划,采用统一的数据与技术标准,保证系统可实现与纵向(上下级)和横向(政府部门)之间的互通。
(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与同级卫生信息系统的项目建设资源(如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信息系统)整合,实现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信息共享。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从本地卫生应急管理业务与国家、省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需求出发,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并根据项目资源情况和建设要求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四)注重实效,平战结合。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针对业务特点确保系统功能齐全、内容完整、操作简便。在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需求的同时,可实施疫情监测预警以及应急资源信息存储、更新和查询等常态管理工作。
四、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开发及其指挥中心、会商室、值班室、机房等场所建设,以及与系统相配套的设施设备、通信网络、视频系统等硬件建设。考虑到市局机关办公场所现已较为拥挤并已异地新建这一实际,经请示省厅同意,整个系统建设可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继续依托市疾控中心实施并于年内完成,二期待市局机关新办公大楼落成后再行开建。一期主要建设项目:
(一)指挥场所建设。一般包括指挥中心、会商室和值班室建设。其中,指挥中心应可容纳60人左右。根据疾控中心现有场地可能及其功能布局以及卫生应急工作需求,指挥中心可暂与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整合使用,会商室可暂设在疾控中心五楼西侧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大厅,值班室可暂与疾控中心值班室整合使用,但上述所有场所均需经过必要的改造。
(二)中心机房建设。与市卫生信息中心合用,需添加部分机柜和网络设备。
(三)通信网络建设。依托省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到市120急救中心的光纤专线来构建应急通信网。
(四)视频会议系统。需统一采用H。323(V4版本)协议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编解码协议采用H。264。视频终端设备的具体技术要求卫生部正在制定。目前,可暂与市急救中心共用一套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室可暂与会商室合并建设。
(五)应急业务系统。包括基础系统开发和基础系统功能模块拓展及其与相关系统对接端口的二次开发。基础系统开发,由省厅统一负责,计划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基础系统功能模块拓展及其与相关系统对接端口的二次开发,由各地自行负责,省厅负责提供系统对接所需端口的技术参数。其中,基础系统与各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系统的对接,宜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平台来实施。
(六)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及技术性能要求。纳入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统一考虑、同步实施。
五、经费预算
参照省厅《方案》标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尽量整合各种已有硬件资源,减少财政经费支出,经初步测算,整个系统建设需专项经费498万元左右,其中,一期需经费43。1万元左右,二期需经费454。9万元左右。(详见附件1)
六、保障措施
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是20XX年全省卫生应急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今后五年全省卫生应急工作重点推进的三大任务(信息化、应急队伍和救治基地建设)之一。我市作为全省五个试点市(无锡、徐州、苏州、南通和镇江)之一,须在年内完成此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充分重视、科学筹划、明确分工和抓紧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局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应急办、信息处、规财处等处室以及各市、区局和市属各相关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强化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进系统建设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这项工作,主要由市局应急办、信息处、规财处和市卫生信息中心共同负责完成。应急办主要负责整个系统建设的牵头协调、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等工作;信息处主要负责协助制定建设方案、参与相关设备采购、指导网络和视频系统建设、协调电子地图调用等工作;规财处主要负责系统建设专项经费的落实、大宗物资采购招标和整个项目建设经费支出审计等工作;卫生信息中心主要负责配合省厅安装、调试系统以及协助网络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做好系统建成以后正常运行日常维护等工作。其他各相关单位主要是协调开放本单位相关系统的端口,配合市局搞好二次开发,使市级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与其顺利对接,实现全市卫生应急资源信息共享。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加强与市发改、财政、规划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其对这项工作的关心支持,在建设经费、GIS应用等方面给予全力保障。同时,加强与省厅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争取其在建设方案制定、系统软件安装等方面给予全过程指导,尽量不走弯路、节省财力,确保系统一期建设如期、顺利通过省厅验收。
四是注重整体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是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须纳入“十二五”整体建设规划一并筹划、同步实施、分段推进。无论是一期还是二期建设,均须坚持“能合则合、能融则融”和“平战结合、注重实用”的建设理念,建设场所可与市局机关视频会议室、120急救中心等整合,信息资源可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共享,充分利用既有卫生资源,加快系统建设进程,节省建设经费,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发挥应有作用。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为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是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系统。
成功案例:武警杭州支队指挥中心
本次项目是通过图像调用显示,语音通信软交换技术,结合移动视频传输与车辆定位系统,实现指挥中心作战室对支队保障车辆及任务车辆的实时管控及对支队所担负各项大型临时勤务的实时作战指挥与决策;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交换设备、网络安全设备、服务器及存储),为支队指挥中心办公及应急指挥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一系列建设来符合武警支队当前执勤要求及作战决策的指挥中心应急平台,为支队领导提供指挥决策调度服务。
|系统主要特点|
*指挥中心采用高清DLP拼接技术,网络系统全部采用万兆设计标准
*另有交互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外围监控系统、一卡通门禁系统以及多个部门会议室等即可独立运行又能够与指挥中心结合使用。
成功案例:杭州市城区防汛指挥系统
杭州市城区防汛指挥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包括视频会议系统、DLP大屏显示系统、会议系统、集中控制和信号切换系统、GIS电子地图、应急指挥车等,为杭州市城区防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于防汛指挥10M专网,选用腾博(TANDBERG)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和MCU,实现720P高清视频会议效果和H。239双流汛情会商。主要用于城区防汛部门汛期间防台防汛指挥调度会议,强化防汛防台责任落实和协调联动,扎实做好城区防汛工作;汛期外,系统用于日常例会及培训。
|系统主要特点|
*视频会议系统与数字会议室结合设计架构,兼容互通的要求高,会议室环境专业。
*系统稳定可靠,数据传输、共享能力强、保证防汛调度指挥的正常进行。
*能与省一级防汛指挥系统良好的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