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蟋蟀的住宅教学案例

时间: 07-31 栏目:案例
篇一: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案例(928字)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又可以锻炼读书能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篇二: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案例(1131字)

《蟋蟀的住宅》选自小学课标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二单元,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查找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备教学流程,可谓费尽了周折,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上完之后,效果却令人失望,因为整个课堂气氛太过沉闷。面对此种结果,我静下心来寻找根由。哦,我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这节课,留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多:

(一)、课前预习必须到位,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布置了预习任务——读五遍课文,疏通文章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我并没有认真地落实。结果,上课时,让学生去选择蟋蟀的住宅在北岸还是南岸时,当教师寻问可以从哪个自然段寻找到相应的帮助时,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当学生选择好后,让学生体会“随遇而安”、“慎重”的含义时,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教师把预习落实到位,这样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课上到此,教师似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二)、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这堂课中,教师利用flash课件带学生去蟋蟀家做客,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后来,进行“做导游”这一环节时,我又采取了这种探究方式。这种探究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第一个教学环节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正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三)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学这篇课文,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采用另外一些阅读形式,如,分组读,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

一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

篇三:蟋蟀的住宅教学案例(1009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第七课《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记:作者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学习该课,引导学生品位重点句,领略文章内涵是一个重点,其中“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在备课时设计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先从字面上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再和上下文进行对比,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最后,挖掘丰富的思想内涵,教育学生做一个勇于奋斗的人。

教学案例:

师: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随便找个地方安顿下来。

生: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师:很好,你们是从字典里查来的吧!有的同学还有自己的见解,那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呢?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生:阅读做批注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呢?

生:我觉得别的昆虫是喜欢随遇而安的。从文中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别的昆虫大多数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的……”

生:我知道蟋蟀是不喜欢随遇而安的。文中这样写道:“蟋蟀和它们不同,不喜欢随遇而安。”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请大家齐读这句,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说明他对生活要求极高。

生:说明他对生活不是随随便便。

生:也说明他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

师:“对生活要求高”好不好?我们怎样才能过上高要求的生活呢?

生: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生: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去获取。

师:对,所以蟋蟀也是一个勤劳的人,努力奋斗的人,正因为他的不满足,才能有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奋斗,你想对蟋蟀说些什么呢?

生:蟋蟀,你真是一个勤劳的人!

师:你是悄悄地赞美,谁能大声的赞美?

生:蟋蟀是一个努力奋斗的人!他的积极进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也像蟋蟀一样,努力奋斗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语文教学目标。因此,设计本课案例时,抓住一个“随遇而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一个个问题适时抛出,当我提出“对蟋蟀的随遇而安,你是怎么看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即刻迸发出来,继而设问:我们该怎样才能过上高要求的生活呢?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启迪和教育,做一个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人。

篇四:蟋蟀的住宅教学案例(957字)

《蟋蟀的住宅》教学案例湖北省黄石市广场路英才学校张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的传递到信息的反馈需要一定时间,教师的肯定正确和纠正错误要看准时机,结论太早会不利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学片段】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我要求学生先朗读课文第七段,在画出蟋蟀住宅的平面图。于是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画图。学生在评价时,只指点出一个学生把“倾斜的隧道”画成几乎水平的,另一个学生把隧道倾斜的方向画反了,却没有一个学生能指出问题的所在。怎么办?

师:大家都认为王佳珏画的蟋蟀住宅平面图与课文介绍的特点完全相符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师:真的完全相同吗?请大家把第七段一句一句地读一读,再对照这幅图比一比。

(我沉静了一会,又问。)

(又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举手!)

生:老师,王佳珏画的图,隧道的方向反了。

师:是吗?为什么?

生:因为她这样画,下雨了水就会顺着隧道流进屋里,住宅全给淹了。只有门在下,卧室在上,水才不会流进屋里。

师:说得好。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看出这个特点的?

生:“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师:您不仅会认真读书,还善于思考。

生:老师,我还从“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这句话看出来,因为水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如果门口在高处,而房间在低处就称不上“排水优良”了。

师:你还能联系上文思考问题,真不简单。现在,请你用一句话对蟋蟀的住宅作评价,你会怎么说?

生:蟋蟀的住宅真是伟大的工程!

生:蟋蟀的住宅真是聪明的工程!

很显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对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还深刻地体会到“蟋蟀住宅的伟大”。

在课堂上,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景呢: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没有积极的反应。于是教师便急于引导,急于暗示,以帮助学生说出答案为最终目的。

当孩子思维偏离主线时,教师又着急了,既怕把其他学生的思维打乱,又怕耽误时间,于是连忙制止孩子的发言。

当提问后,学生发言符合要求时,教师过早地给予评价鼓励。

其实,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需要留置时空让学生冷静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草率应答。不让学生充分表现与众不同的想法,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创新火花早早凋零。过早评价符合要求的发言,容易对其他孩子的思维形成定势,遏制思维的空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