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人作文600字
1家乡的名人
说到家乡的名人,自然使我想到了常州三杰,瞿秋白就是常州三杰中的一个。
瞿秋白,是我国早期的共产主义革命领导人,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文学家。
瞿秋白一心向往正义与阳光,13的他,在与同学谈论《水浒传》时,就愤慨地说:“现在就是没有梁山聚义的地方。我虽然不能做拿着双斧的李逵,至少可以做一个路边酒店专门接送往来好汉的酒保。”
瞿秋白有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20XX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家家门上面写着“国庆”二字,其实,当时的袁世凯已经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最近做了民国临时大总统。大街上,朦胧的夜色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星星点点的红灯笼。突然,前面出现了一盏白灯笼,上面“国丧”两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盏白灯笼挂在瞿秋白的家门口,瞿秋白的妹妹见自己家的灯笼与别人家的不一样,觉得很好奇,瞿秋白就振振有词地教育妹妹:“孙中山已经退位,袁世凯屠杀革命烈士,当了大总统,民国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现在不是国庆而是国丧。:这盏与众不同的灯一直挂到了天亮!
瞿秋白被捕后,并没有招供认罪,也没有硬着脖子,任敌人严刑拷打。而是从容而坚强地埋没了最近的真名。然而,当他身份被发现后,又宁死不屈,直到上刑场。刑前,他高唱《国际歌》,红军歌曲,然后泰然地走近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后盘腿坐下,令敌人开枪……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觉得自己实在藐小,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他将生命看的很淡,也讲虚名看得很淡。
瞿秋白,他本可以钻研文学,成为文学泰斗,但却立志于革命事业,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凤阳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城市。说起家乡的名人,真是数不胜数,每当想起他们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就一定会为自己是一个凤阳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在众多的家乡名人中,最耳熟能详的,无疑是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沈浩,一个看似非常普通的名字,却令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那是一份对他发自心底的敬佩,他虽然拥有一个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却为了追求人生价值,从容的选择到艰苦环境中去历练,我为他这种高贵的品格所敬佩;那更是一份感动,感动他能够视村民百姓为自己的亲人一般,真正去感受群众的疾苦,面对困难和责任更是勇于担当,用行动去赢得了群众的喝彩。
初到村里,贫困的生活环境、群众对他的不信任、百姓之间矛盾冲突、村里干部的不团结,甚至是以恐吓、威胁和暴力相逼迫,把他完全推入了一个窘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着这重重的困难他竟没有丝毫的退却,反而迎难而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带领群众转变观念;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带领着全村人民真正富裕了起来。当他建起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高架桥,圆了村民三十多年的梦的那一刻,我的心被再一次被打动了;当看到他在群众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却因心脏病而离去的时候,我的心彻底的碎了。
沈浩,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埋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像;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他永远激励着我们朝更远更高的目标前进。
3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是长江之滨的一颗明珠——张家港。她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人才。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天华出身于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体现出了对音乐的天赋。他自幼喜爱音乐,有着丰富的音乐细胞。但可惜的是,刘天华父母早亡,他不得不连中学都没上完,就辍学在家。刘天华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音乐,最后于20XX年到上海开明剧社从事音乐工作。
不久后,刘天华因身患疾病,回归故乡。这段时间本应该让刘天华好好休息,但他没有。很快,刘天华创办起了国乐演奏社,为的是一方面悉心为家乡培养音乐人才,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虚心向民间老艺人学习二胡、琵琶、唢呐等各种民间乐器。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著名二胡独奏曲《病中吟》。为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他还特意在露天广场举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民间乐器演奏会。他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他的反哺深情令人感动。刘天华很快成为了江南一带人尽皆知的名人。《病中吟》的成功,让刘天华赢来了巨大的声誉,使他成为了乐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但刘天华并没有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十余首二胡独奏曲目和数首琵琶曲,使原先别人不屑一顾的民间乐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音乐领域中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席位。
刘天华的丰硕成果和卓著声名,引起了世界各界音乐人士的关注,美国一个音乐团体特意邀请他赴美演出。但不幸的是,刘天华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经时,染上猩红热,于20XX年离开人世,年仅38岁。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刘天华。
4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在天长,一个美丽的小城,它东濒高邮湖,南近长江,北枕淮河,西临京沪铁路,物华天宝。是皖东地区一颗明珠。它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史悠久,充满了魅力。
天长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其中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的事更是遍传天下。朱寿昌籍贯天长秦栏人,字康叔,为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其父乃仁宗年间工部侍郎,朱寿昌是其父庶子,母刘氏为其父刘巽之妾,后被遗弃,时朱寿昌尚年幼,从此母子分离。朱寿昌长大之后,袭其父功名,仕途颇顺,却一直未能与生母相聚,思念之心不绝于怀。分别五十年间朱寿昌四方打探母亲下落,后来他听我说母亲流落陕西一带,于是辞官寻母,千里迢迢来到陕西一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朱寿昌终于找到了母亲,当时老母已七旬有余,又有子女数人,朱寿昌皆接回家中供养,孝名顿传四方。朱寿昌将功名利禄视为尘土,却千里迢迢不辞辛劳辞官寻母,如此孝心亦是感天动地,感天动地。
而戴兰芬则是以一个状元郎的身份留在人们记忆中。戴兰芬出身书香门第,家中十四代均为秀才,六岁即能赋诗,十八岁便中秀才,28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是皖东地区唯一的状元,他为人公正,做官廉洁,为国家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后来封疆大史林鸿年等皆出自于其门下,52岁是“一岁三迁”成为翰林院教习和皇帝的名誉老师,但不幸早逝,52岁卒于京城,道光皇帝为之哀惜,死后葬于天长龙岗一带。
二人一才一孝永留天长人的心中。我的家乡让我骄傲,我爱我的脚下的热土,因为它养了我们一方人,朋友们为家乡自豪吧,更要奋发学习,为家乡添光彩。
5家乡的名人
谈起家乡的名人,那可真是数不胜数。邓小平、巴金、朱德、郭沫若……有的是文学泰斗,有的是沙场上英勇奋战的英雄,有的是国家领导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而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一位,正是大名鼎鼎的世纪老人——巴金。
巴金是四川成都人,生于20XX年11月25日,卒于20XX年10月17日。巴金生前博学深思、学富五斗。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巴金在文学方面就有卓越的贡献。
巴金是“五四”以来最有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半个世纪以来,巴金辛勤劳作,创作了很多长篇小说及散文和大量的短篇小说,还有许多译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和《寒夜》、《随想录》、《憩园》等。《家》就是其中写得最成功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励过几代青年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名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巴金爷爷谦虚、伟大、毫不保留的为自己的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特别是在学习了《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这篇课文后,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巴金爷爷他告诉了我太多太多的知识、哲理,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我心中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形象。虽然他已逝去,但我会永远记住他的教诲,好好学习,珍惜一切所能利用的时间,长大以后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6家乡的名人
说起家乡的名人,大概数我妈妈了。我的妈妈今年三十多岁,长得很漂亮,但说话嗓门大,心直口快。做事风风火火,古热道心肠。
说起做菜,妈妈是位“超级名厨”,她对炒菜简直无所不通。什么宫保鸡丁、爆炒鱿鱼丝、酸辣排骨、清蒸鲶鱼,总是有滋有味,会让你“口水直流三千尺”。也许你会感到有些夸张,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吃了妈妈做的菜,包你回味无穷,再次慕名而来。妈妈在家乡开了个小吃馆,由于饭菜物美价廉,每天宾客很多。
妈妈包的饺子在当地也很有名,有很多顾客都是冲着妈妈的饺子来的。
顾客尤其爱吃妈妈做的饺子,是因为她做的“元宝”饺子特别好吃。“元宝”在我们这里虽然是家常主食,但是我的妈妈却可以变出好多花样。韭菜馅的、牛肉馅的、白菜馅卷心菜鸡蛋馅的、胡罗卜馅的……有蒸有煮,非常好吃!还有牛肉混沌,一个个小巧玲珑,吃起来一口一个,美味无比连大饭店的都比不上。妈妈包的饺子总能让顾客大饱口福,只要是进来都把肚子吃得圆鼓鼓的。
妈妈不仅菜做得好,动作还非常麻利。每次客人一到吃饭,没费什么劲,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就摆上了。妈妈不仅有超高的厨艺,还热心助人,家乡人红白喜事她都热情相帮,积极筹划宴席,来回穿梭,给大家带来极大的方便。特别让我佩服的是妈妈的心地善良,常常拿自己的钱去帮助那些孤寡老人。照妈妈的说法是:咱家生意好了,是老天爷眷顾我们,所以要常做善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这样妈妈成了远近闻名的厨师、大善人、“名人”。我非常崇拜我的妈妈。
7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有位赫赫有名的好老师,在村里他可是家喻户晓的。他,就是我的姥爷。你可别认为我偏心给自己的姥爷按个好老师的称号,他可是大家和学校公认的。
姥爷长的很慈祥,一头花白的头发,高高的鼻梁上架了一副又重又大的老花镜,因为年纪大了牙齿不好了,可他为了教书安了一口假牙。
姥爷是位小学语文老师,他知识渊博,能说会道。上课的时候很严历但话语又幽默风趣,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这是课堂的同时又不觉得古板无趣,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姥爷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成绩都很优秀,为此,学校常表彰我姥爷。
姥爷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变得游手好闲,他还是像以前那样热情乐于助人,哪家的孩子有不会的问题,都可以请教他,他便会认真地进行讲解,无论风雨都阻挡不了他的热情。
有一次,一位老乡说好了下午让姥爷去他家给他孩子讲题,可不巧的是下午竟下起了倾盆大雨,坑坑洼洼的路上满是泥浆。老乡看路不好走就不让姥爷去了,但姥爷坚持要去,他说:“孩子的问题没解决,我会睡不好觉的,不能让问题永远留着。”说完他便向雨中走去。晚上回家时,他膝盖以下全湿了,可他进门第一句话是:“孩子的问题解决了。”
姥爷这种恪尽职守,乐于助人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事业中,他退休前热心教学,退休后更是不忘本职,为孩子服务。
8家乡的名人
一说起家乡的名人,我就想到了这位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孔繁森。
孔繁森生于20XX年,死于20XX年11月29日,享年50岁。他是山东省聊城市棠邑五里墩村人,是模范共产党员,20XX年加入共产党。20XX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20XX年,国家要从内地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便任命他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村民一起收割,打场,修水利,干农活,是百姓心中的好领导,人们对他十分爱戴,他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XX年,他返回了故乡。20XX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这一次,孔繁森在4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拉萨八个县区里的公办学校和一般农村小学,把入学率由百分之四十五提到了百分之八十。孔繁森是一位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得好领导,他说:“人民政府干部,要为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孔繁森,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