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城市新区控规案例

时间: 07-26 栏目:案例
篇一:城市新区控规的案例(1228字)

广州南沙新区核心湾区城市设计及控规

所属分类:城市新区规划

所在省份:广东省

设计单位:详规一所

项目负责人:李仁伟

参与人员:李仁伟,黄嫦玲,张妍,滕文超,马林,宝音图,吴琪

项目简介

新区空间特色

一带引领:蕉门—凫洲生态景观带,是整个新区的生态核心廊道,也是整个广州市的南北向的生态绿带。

两脉入海:洪奇沥水道和虎门水道从新区东西两侧流入南海,沿线形成新区外围的大型滨水生态绿带。

五水汇湾:上横沥水道、下横沥水道、蕉门水道、龙穴南水道和凫洲水道汇聚处形成水乡的中央湾区。

五核辉映:中央港湾核、区级综合服务核、南沙高铁商贸核、庆盛高铁商贸核、生态湿地旅游服务核是未来新区的重要的功能及景观节点。

七廊山水:七条联系山—水——城的绿化生态廊道,组成了城市的生态网络。

八园风光:番禺生态农业园区、沙仔沥生态园、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黄山鲁森林公园、黄阁体育休闲公园、横沥郊野休闲公园、三民生态旅游休闲公园、万顷沙生态疗养园是未来南沙新区生态绿芯,也是市民郊游观光的休闲场所。

特色水网营造

梳理大型河流水系,恢复生态功能,确保水乡主航道。拓展河涌水系功能,建立水上交通系统网络,营造特色港湾,构建水乡门户。

核心湾区城市设计

打造小而精的城市内核和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核心湾区——明珠湾。明珠湾寓意着日月照珠江,也象征南沙宛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珠江出海口!

明珠湾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包含以下功能板块:粤港澳合作特别政策区、珠三角城市合作区、中央商务区、商业中心、滨水娱乐及创意文化区、总部经济区、高端游艇住区、湾区交通枢纽商贸区、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区、邮轮及文化旅游服务区、慧谷基地、创意产业园区、行政综合服务区和水乡住区。

借自然之格局,五条水道在黄山鲁山下汇合,形成新区核心生活港湾。湾区将黄山鲁山势延伸至水边的自然特色,面向湾区充分展示,形成山、河、港三位一体的绝美景色。湾区标志性建筑群面向南海临水展开,宛如广州从滨江走向滨海的“南海之门”,也寓意“面向未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钻石水乡的居住街区,钻石意味着稀有、精致、高品质。

水乡则是要打造独一无二的南中国水乡之都。

街区是RES city和钻石水乡最基本的组团住区单元之一,居住人口规模大约在4万人左右。规划将res city的生态城市、智慧城市、休闲城市的要素一一落实。

通过田园、公园、城市绿道、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文化中心、休闲社区等形成钻石水乡的活力社区。河涌是社区的通航水路、码头结合水陆交通换乘枢纽、社区服务中心等布置,水上交通及水乡景观,构建了岭南“威尼斯”水城。

河涌、骑楼、小船、码头、石拱桥;茶楼、商铺、植物遮阴廊架、屋顶绿化、户外活动空间,沿水为街的商业文化,形成了极富岭南文化的水乡商业综合服务区。

结合河涌水系,形成密度适中,高低错落的水乡住区。住区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入了岭南的地域特征。

未来的南沙,将以水和岭南元素为设计主题,形成水上特色交通系统和滨水景观风貌,成为独一无二的南中国水乡之都。

篇二:城市新区控规的案例(2974字)

项目背景

铁岭市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重要的能源基地,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铁岭市依托沈阳经济区,融入东北亚环渤海国际经济商圈,将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东北文化名城、适宜人居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在2006年编制的《铁岭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确定铁岭市郊凡河镇建设新区,新区位于龙首山脚下,与主城区相隔仅13公里。通过对当地居民的民意测验,可看出铁岭市民对新区建设具有很高的期望。大家钟情于老城的龙首山和柴河,向往山水园林城市;同时当地居民感觉缺乏高品质的休闲场所,希望可以在城市建设中提高品位和档次,将新区打造成为沈北示范性山水园林城市。

铁岭市凡河镇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东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绕行,凡河从镇区穿过。凡河水系上游是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水资源储量都比较丰富。因此,依托山水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新区,打造魅力北方水城,成为新区建设的主题。

新区生态问题

从铁岭市现状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新区所在地区已经不存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东山与城市之间被102国道、高速公路、铁路三条人工廊道分隔,山的坡脚处布满村落和工厂,山体与辽河之间的生态敏感地带被单一的人工环境破坏殆尽。凡河河道宽窄不一,水量不稳定,两岸村落棋布,生活着约5万村民。同时,新区的建设也会带来新的生态问题,如空气污染、噪音、地下水污染等,均需要通过规划予以解决。

新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强化生态廊道建设

凡河河道宽50米~60米,仅能抵御10年一遇的洪水。在新区规划中,规划从东山至新区建设长达16公里、宽达420米的生态廊道,保持原河道的自然走向。河道宽度在160米~220米之间变化,符合城市防洪50年一遇的标准,形成河流与城市自然穿插,有机渗透。河流两侧各建设100米宽的绿地,达到森林覆盖率80%。这种生态结构尽管减少了城市建设用地,但是保证了城市的自然风貌,强化了东山与辽河之间野生动物的迁徙安全,提高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调节了城市温度和湿度,并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更便捷、更多的绿色空间。

沿城市中轴线人工挖掘天水河,将凡河水引入城内,构成壮观城市轴线。天水河及其两岸绿地是功能最丰富的景观廊道:从环境保护功能看,它是城市通风换气的通道;从景观生态学看,它是连接莲花湖和凡河的生态廊道;从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看,它是大量人流安全集散的避灾场所;从开放空间的商业功能看,它是城市旅游及休闲健身的高品质场所。

为动物提供安全迁徙的生态廊道。京哈高速及京哈铁路是新区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两条路仅间隔1。2公里。因此,在两条路两侧分别建设50米宽绿化隔离带,采用多树种复层种植,以密林为主,并在两条路中间建设生产绿地,生产城市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两条道路周边的绿地成为供动物安全迁徙的生态廊道。

保护莲花湖鸟类栖息地

莲花湖区域是由退化的稻田,即将废弃的水库、鱼塘等与自然河道相混合构成的区域。由于位于东亚地区候鸟迁徙飞行路线上,因此该地区的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是大量水鸟的栖息场所。但是农业生产、围泽造田、村民日常活动等对该地区的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原有自然湿地退化严重,水质恶化,使得该区域逐渐不能满足鸟类栖息要求。

为保护鸟类栖息地,铁岭市政府将此区域规划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达47平方公里,以改变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方式,逐步将村民动迁到新区。

近期建设的重点工程主要是围绕莲花湖周边6。7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核心区,共规划建设四大工程。

生境改善工程:首先对该区域的不同生态类型鸟类的生境需求进行研究,其结论是除了水体之外,灌木丛、香蒲、芦苇等沼泽类型的生境是水栖鸟类繁殖和栖息最安全的场所。以此指导进行科学的景观设计,扩大莲花湖水面90公顷,在湖心建设四处总面积达30公顷的香蒲岛,在北部建设67公顷的香蒲沼泽栖息地,同时在老堤外建新堤7。5公里,使老堤岛状化,变成自然隔离岛,成为鸟类安全繁殖区。

水系贯通工程:第一,沿城市中轴线人工修建3。1公里长的人工河道天水河,将凡河水引入城内,既构成壮观水景,在夏秋雨季又成为莲花湖的补水水源。第二,引用北部柴河水源,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作为补水水源,在莲花湖北部建设由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组成的复合人工湿地系统,中水经过湿地净化后,达到景观水水质要求,排入莲花湖。通过水系贯通工程,使新区内的河湖完全连通,为新区的湿地保护提供了安全长久的生态基础设施。

退田还林工程:原本生活在东部山区的陆禽、猛禽和林中小型动物在新区缺乏生存环境,为此将莲花湖南侧的农田和村落改造成森林和灌木丛,用开挖天水河的土方堆筑山体,取名凤冠山,总绿化面积150公顷。丰富的山形变化和密林为水禽之外的鸟类和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使当地的生物链更加完善,保证了生物多样性。

科普旅游配套工程:为了更好地组织科普旅游活动,同时又不破坏湖区环境,规划设计了游客禁入区域、3个游客出入口、1条旅游线路和2个科普基地,利用莲花湖与天水河相连接区域形成水上活动区,在湖边利用现状农房拆迁基地建设观鸟休闲区和大型湿地博物馆。

延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特色

铁岭老城有座龙首山,山中藏百兽;新区建设凤冠山,登山观百鸟。“一龙一凤”将新老城区联合为一体,暗合“龙凤呈祥”的寓意,表达了铁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新区中轴线的城市设计延续了几千年的风水文化,将行政中心设置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庄重大方,居中而制四方。其北部是凤冠山,前方是如意湖,形成背山面水的安全格局。

居住在山水园林城市中一直是中国普通民众的梦想,过去只有帝王的皇家园林才能拥有这样的环境。而今天,新区如意湖景区为当地居民实现了这一梦想。如意湖景区包括文化中心、五星级酒店、金融中心、商业娱乐、朱雀岛、水滨露天剧场等六大功能组团,各组团或以岛状居于水中央,或以半岛状延伸入水中,或以曲线状与水交错,形成融山、河、湖、建筑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园林。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搭建城市绿地系统网络的骨架,绿地系统规划与历史、文化、休闲、运动等相融合,与城市结构、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以实现建设沈北特色水城的目标。

打造城乡紧密结合的城市公园系统,保护生态田园风光区,保护山前区森林风光区,保护莲花湖湿地区,形成新区范围内的生态圈,促进城市空间与外围生态网络的有机联系。

建设网络化绿道系统,在新区周围广植林木,形成环城绿化;同时在城内利用几条绿色廊道分割,形成城区组团。新区内各类公园按服务半径均匀布置,利用绿化带串联,使绿地网络化。

在新区内,主干道两侧均设10米绿化带,中间设8米绿化带,所有道路均设双排行道树,保证居民出行500米即可进入面积不小于10公顷的社区公园。规划新区绿化覆盖率达48%,最终形成“人在树中,城在林中”的绿色家园。

2009年4月,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喜获第七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的地域改造景观设计类二等奖,这是继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获得此奖项中的城市绿地空间类一等奖后,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获得的又一国际大奖。

同时,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核心区景观设计还荣获了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和2005-2006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铁岭凡河新区景观设计荣获2005-2006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篇三:城市新区控规的案例(2595字)

当下中国正在发生有史以来人口转移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适应这一进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近年间剧烈扩张,更有众多城市实施了新城区开发。安徽作为工业化、城镇化高成长性的省份,设想到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50%,2020年接近60%,2030年接近70%,为此将着力建设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区域性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显然,这都涉及到新城区开发建设。那么,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发建设新城区?笔者在合肥滨湖新区调查时感到,该区的开发建设经验值得探究,其建设理念与开发效率给人以有益启迪。

合肥市滨湖新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建设,到2012年累计投入48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8。21平方公里,主要道路网围合面积达32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两个合肥老城区;城市绿化覆盖率55。8%,原有不良的生态环境经过高效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现代服务业入驻,正在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常住人口已超过36万人,一座基础设施趋于完备、产业和社会事业初具规模、居民安居乐业、城湖和谐共生、人气快速汇集的湖畔新城拔地而起。纵览新区的城市形态和建设速度,总使观者赞赏和惊叹。探究其开发建设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秉持与践行产城一体化开发和生态型城区建设的理念,是滨湖新区突出的成功之道。

追溯新城开发的国际经验和理论,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在已显“城市病”的大城市周边新建一批卫星小城市,以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形成组团式的城市区,强调新城建设必须是人口居住与产业发展同步。在以后的各国城市化演进中,新城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在空间规划和开发建设上形成了许多创新理念。然而,阿伯克比的新城理论把人口居住、产业发展和就业紧密结合为一体的理念仍然是不可颠覆的基本指导理念。

检视近年来国内一些新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人们不难看到,但凡把产业开发与城市建设割裂开来的理念及操作,不免造成一种“黑区”(大片开发区晚间黑暗无光)、“空城”(新城楼宇林立但无人居住)现象。从城市经济学分析,问题就在于,新城区作为较大尺度的空间,必须具有承载人口和产业的双重基本功能,人口与产业在这里事实上构成了一种相互供给和需求关系,缺失一方则另一方也失去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倘若没有产业,人口便无从就业,因而就不能居住,由此产生“空城”;如果此间仅有工业而缺乏生活服务的城市功能,人口难以就近而稳定居住,由此产生“黑区”,产业则没有稳定的就业劳力,因而也不可能稳定持续发展。这都是空间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低效率、不经济的表现。

滨湖新区经验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从建区伊始就确立了产城一体化同步开发的理念,一是将新区定位在合肥作为区域性特大城市重要的人口承载新区,为此着力营造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居民生活功能,以吸引人口汇集居住;二是根据特大城市产业发展升级的规律和合肥总体城市功能分工布局,将新区定位于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和商业服务集聚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以成为全市的产业新支撑。近五年来,滨湖新区便是按照这一理念与定位进行开发建设,于是才呈现出人口承载居住功能日臻完备、产业承载发展功能持续增强的“能居能业”局面,人口与产业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滨湖新区未来作为全国金融后台中心之一,将吸纳10~15万高端人力资本就业,而新区现代化的城市服务系统则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居住生活条件,从而使新区成为极具新鲜活力的城市增长极。若揭示滨湖新区开发建设为什么有如此的快速度和高效率的原因,应该说这种产城一体良性循环正是其重要的内在机理和动力。

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更加讲求城市能级,即城市承载人口和产业功能的层级和水平更加提高,更加文明。在新城区开发理念上,满足于“能居能业”是不够的,而应该是追求“宜居宜业”。从“能居能业”到“宜居宜业”意味着城市形态和能级的升级,而要达到“宜居宜业”,就必须秉持和践行另一个重要理念,即生态型城市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居民生活和现代产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与稀缺要素,没有它便没有合意适宜的“宜居宜业”。应该说,滨湖新区原有的生态条件并不如人意,尤其是河流水系和巢湖沿岸污染颇为严重,以致当初不少人对在此兴建新区心存疑虑。

新区建设可谓是迎难而上,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城区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新路,以“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和“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着力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交通发展、生态社区构建、能源综合利用、绿色建筑应用、生态景观营造”,经过近五年的治理和建设,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昔日污染严重的河流水系和湖畔沿岸现已建成面积达926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新区各项生态环境指标位于全市前列。也因为新区生态环境的改良,方才吸引了高端服务产业接踵而来和新居民的涌入安居。值得指出的是,秉持和践行生态型城市建设理念的意义非同小可,对此的忽视必然导致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建成一片新城却造成生态环境的更大破坏,传统的对生态环境粗放化掠夺式城市建设模式,导致国外有的城镇因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人口和产业离去而变成“死城”的恶果,教训极其惨痛。显然,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宜居宜业”,更不可能持续发展。滨湖新区之所以能够如此高效地集聚产业和人口,应该说这种大力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其重要的内在机理和引力。

合肥滨湖新区开发建设之道还可以概括种种,其产城一体化同步开发、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的经验可以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事实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新城区开发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土地面积扩张,而是在产业支撑、人居质量、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而系统化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因此,开发建设新城区应注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要素系统集聚与匹配,讲求“五位一体”资源与功能配置的统筹协调,尤其是在规划环节要秉持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导,并加强规划的权威性效力与规划的有效执行力,指引新型城市全面而系统开发建设,以避免“黑区”“空城”和“死城”的陷阱,从而使各地的新城开发建设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