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

时间: 07-30 栏目:案例
篇一: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507字)

案例一:

离园活动时,小朋友们都拿着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在教室里自由的玩耍。萧萧小朋友没有带玩具来,看见可昕小朋友在玩球,他就跑过去对她说:“可昕,我们一起玩滚球吧!”可昕小朋友同意了。可是当可昕小朋友刚把球滚过去时,萧萧马上抱起球躲到一边自己玩了起来,也不管可昕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她球。这时老师对萧萧小朋友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球玩?”萧萧小朋友说:“我没带球来,这个球是向她借的!”老师说:“你刚才这样的做法不是借,而是抢!你要借球必须先要得到别人的同意后才能拿来玩!”

案例二:

过了几天,萧萧小朋友特别神气的拿着一个漂亮的皮球在玩抛接球。这时天天小朋友走了过去,想问萧萧借球玩,可是萧萧小朋友说什么都不肯。天天小朋友见商量了半天他还不肯借,情急之下就要去抢。萧萧小朋友马上把球藏在背后振振有辞的说:“老师说要团结友爱,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老师见了,就走过去对他说:“天天小朋友跟你商量借球,你都不肯借给他玩,还说要团结友爱。真正的团结友爱是大家互相帮助,在一起玩的!”

篇二: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573字)

案例一、翔翔的奶奶来接他了,本来翔翔是很开心的在和小朋友玩,一看到奶奶,问奶奶:“带什么好吃的了?“奶奶说:“呀,今天来的匆忙,没有带。“翔翔的脸立马多云转阴,奶奶呢,则对着孙子点头哈腰。

分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孩子没有得不到的要求,所以,在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是不能接受的,也不会体谅父母,只会埋怨。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爱父母的孩子吗?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他又会去爱别人吗!适当的对孩子说“不“,其实是对孩子的爱。

案例二、今天是笑笑妈妈来接她的,妈妈今天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笑笑说放学了要去超市,妈妈说:“孩子,今天就不要去了,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可是笑笑根本没想着妈妈的身体,而是想着自己要去超市,哭哭啼啼,结果,妈妈还是答应了。分析:在很多孩子的家里,父母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如: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想给爸爸挂衣服,放东西,可是爸爸说:“算啦算啦,你还小,自己去玩吧!“孩子处于萌芽状态对别人爱的意识被爸爸的一句不用挡了回去。因此孩子变的爱不爱别人无所谓,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可怜一点,多给孩子一次对他人施舍爱的机会。

篇三: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1727字)

案例:刘辰阳小朋友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从不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每天总是不停地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扰乱了正常地教学秩序。

镜头一:

每天一来园,他便是从这个区跑到那个区,从那个区跑到这个区,并不时地故意弄倒椅子,故意推一下别人,抢走别人手中的玩具,使活动秩序大乱。

镜头二:

语言活动上,全班幼儿在念儿歌,念到一半时,刘辰阳忽然提高声调,发出了怪声,立刻有四、五名幼儿参与到这场“新游戏”中,活动室里顿时乱成了一团。

镜头三:

午餐时,孩子们在吃得津津有味时,会突然听到:“老师,刘辰阳把不吃的菜丢到我的碗里。”或听到“铛铛铛”敲碗的声音,原来又是刘辰阳在捣乱。

(一)案例分析:

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造成他“捣乱”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忽视了他的心理需求是导致他“捣乱”行为的主要原因。

幼儿在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幼儿心理需要不尽相同。因此,在主持活动时很少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尤其像刘辰阳小朋友这样的特别希望老师关注的个别幼儿的需要,至使他在活动中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促成了他“捣乱”行为的产生

2、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加剧了幼儿的“捣乱”行为

刘辰阳的家长在家时总会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准玩,那也不准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这些轻规戒律与孩子无拘无束、活泼好动的天性是格格不入的,必然的引起了他的反抗。导致他远离家长到幼儿园后,就表现出更强烈的好动、好奇、不守纪律等特征,使他在家中和幼儿园中判若两人,当他父母看到他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后,往往是难以置信。

(二)教育策略:

1、用爱心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对于刘辰阳这样爱“捣乱”的幼儿,我尊重他的个性特点,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对于他犯的错误,不会立即批评,而是给他申辩的机会,了解他行为的生成原因,循循善诱的去引导他,从根本上去改变了他的“捣乱”行为,平时还多引导他为班级、为别人做好事,如摆桌椅,整理玩具图书等,让他在大家的赞许中感受到旁人的关心、体会到同伴的友爱和教师的关爱,从而在内心产生融入班级活动的要求,消除“病根”。

2、仔细观察进行针对型交流。

征对刘辰阳小朋友捣乱行为,我总是满怀爱心地仔细观察他的具体表现,根据他产生“捣乱”行为的原因和实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谈话、眼神传意、身体触摸、微笑等,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消除“捣乱”动机;老师还经常与家长联系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家园教育的协调统一。

3、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要求他遵守集体的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我还通过游戏来培养他的自我抑制能力,例如请他扮演军人、警察等角色,让他模仿守纪律的行为;在角色游戏中,用角色的行为规范来促使他的自我约束,遵守游戏规则。

4、发现、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他身上的“闪光点”,用其自身的“闪光点”来激发幼儿,帮助他克服和消除“捣乱”行为。例如,好奇心引发了他的“捣乱”行为,但他又是学习、探索、获取知识的动力。我就对孩子感到好奇的事物作出解释,并交给他最简单的学习方法,让他会学习,让他在好奇心所驱使下,能运用科学方法积极主动的探索,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捣乱”行为也就逐渐减少了。

(三)教育成效:

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对于刘辰阳小朋友这种“捣乱”行为的教育引导是长期的、反复的,通过我们教师持之以恒的教育耐心,他的捣乱行为终于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慢慢变得自信起来,和孩子们也能友好相处了,还能很好地遵守各项班级常规,最重要的是他还学会了主动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越来越棒的!

篇四: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1802字)

一、个案描述:

徐子萱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可就是不爱和小朋友分享东西。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自由活动时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玩玩具、看书、画画等,别的小朋友走过去想和她一起玩时,她总是撅着小嘴不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通过她的家长我了解到,徐子萱现在各方面能力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唯独分享的表现没有改变,在家里自己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碰,更别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了,最后徐子萱的家长请求我们帮帮徐子萱改正一下。

二、案例分析与措施: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徐子萱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长期的百依百顺造成了她强烈的占有欲,最终导致了她不爱和别人分享东西。针对徐子萱的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五方面对徐子萱进行了帮助:

1.为幼儿减轻压力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需要生动、活泼。为了帮助徐子萱,我们为幼儿营造了轻松的活动环境,使徐子萱心情放松、无压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我拿出徐子萱妈妈带来的照片,上面是徐子萱和妹妹游玩时分给妹妹玩具的景象,我遮住照片上孩子的脸,对全体小朋友说:“这是咱们班一个小朋友分给妹妹玩具的照片,大家猜猜她是谁?”小朋友开始猜,我看了看徐子萱,她也正在努力的猜,当我把照片亮出时,小朋友都愣住了,徐子萱也愣住了,我大声的说道:“徐子萱把玩具分给妹妹来玩,小朋友说她做的好不好?”“好”,小朋友大声的说道,我回过头看着徐子萱,只见徐子萱眼中噙着泪花,“做的好,徐子萱,以后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你喜欢的东西,好吗?”徐子萱使劲的点了点头,我知道,徐子萱的心开始融化了。

2.正面引导、鼓励幼儿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点滴进步,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等,使他们感受并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那以后,我时时关注徐子萱的表现。如:在她分给小朋友水果时,我适时的表扬她真有爱心;当她把本子借给小朋友用时,我肯定她是一个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当她和小朋友修补图书时,我及时的赞扬她真有同情心等等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班小朋友也发现了徐子萱的优点并愿意和她玩,和她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每当这时,徐子萱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可以看得出她非常的开心,脸上总带着幸福的微笑。现在,我们时时都能看到她和小朋友分享东西快乐的一幕。

3.创造分享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如在晨间活动中请徐子萱和小朋友一起操作、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给徐子萱创造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她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在午间活动中,尽可能的让她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分享给其他幼儿;在教室中开放一个分享角,来摆放她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图书、食品等与其他幼儿分享。针对物质分享,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王鹏想玩徐子萱的玩具该怎么办?孩子们通过讨论后了解了可以相互商量,互相交换。如:“王鹏、徐子萱,你们商量着玩好吗?”“一本书如果两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徐子萱与同伴多次实践,逐渐地掌握了正确而恰当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礼貌用语,和小朋友的关系亲密了许多。有了物质分享自然还需要精神分享,我们还要用欣喜的口吻赞扬徐子萱的进步,请徐子萱讲述自己的快乐、悲伤与愤怒,使她初步了解及感受分享快乐与悲伤等情感。通过多种方法与机会,徐子萱逐渐的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

4.及时奖励幼儿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促进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弥补、改正她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当发现徐子萱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东西,我都会及时的奖励她,送给她掌声或是小红花,慢慢的,徐子萱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整个人也变得活泼起来。

5.体验分享的积极后果

幼儿的分享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这对巩固、强化分享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分享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通过比较成功的分享使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我在活动过程中,用赞许的目光和对徐子萱的抚摩、简单肯定的手势等来肯定徐子萱的行为,进而使她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而徐子萱有了进一步强化分享的动机。

三、案例反思

分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活动,分享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有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分享教育,我要继续地探索,让孩子们都感受分享的快乐、学会分享、乐意分享,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