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游杜甫草堂作文
1游杜甫草堂
8月7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闻名中外的杜甫草堂,一睹大师风采。草堂共有三个门可供游客出入,我们是从北门进去的。外面是烈日当空的炎炎夏日,一进到里面却是湿润、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深深的吸上一口还有淡淡的书香呢!简直让人心旷神怡!草堂里的道路全是青石铺成的,路两边还有竹栅栏,一条长长的小溪顺着道路向前流走,小溪边地上、石头上全都长满了青苔,仿佛一个世外桃源……还在遐想中就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工部祠,这里面共有三位诗人的雕像,中间的那位就是杜甫,他左边是陆游,右边是黄庭坚。
那两位的诗都秉承了杜甫的风格。杜甫的雕像稍胖,因为这尊像是唐朝立的,那个时候以胖为美,但他本人是非常清瘦的。杜甫为逃难来到四川定居在这个地方,没有经济来源要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生活,所以最接近他本人的应该是雕像前面这块石碑上刻的那样,我们小学课本上杜甫的画像就来自这块石碑。
从工部祠出来看见左侧的屋子里收集了许多版本的诗卷,据说有些已经是孤本,很珍贵的!右边的屋子有许多小摆件,件件都透露着古代文化的气息;还有许多有关诗词、地理、文化、历史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有关于它的一切;更让人激动的是我看到了闻名遐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手法是那样的精细,成品是那样的精致、那样的高雅让我不禁想据为己有,可惜太贵了,一幅小小的双面绣就好几万呢!真是精品!
饱了眼福我们就来到了柴门,据说那个字是象形字:一个山、一个木、一把刀就成了,反正我不认识,而且很多大人都不认识,有意思!穿过柴门就是一座小桥,桥上面刻着许多花、树、云、鹿等等,爸爸说这座桥上的石刻都是从明代留下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修补。站在桥上,聆听着小溪静静地在脚下流淌,张开手臂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杜甫一发感慨的样子,神奇!顺小道走着偶尔会看见一间间茅草屋,里面有做画的、修复古书的等等。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草堂影壁,进到里面就看到左边是我国三代领导人来草堂的留影,其中有毛泽东爷爷、邓小平爷爷、江泽民爷爷等等;右边是外国领导人和文人墨客的留影,其中有英国的、比利时的、俄罗斯的、法国的等等数都数不过来。哇,我简直太骄傲了,没想到还能合那么多伟人站在同一片土地来欣赏同一样东西,哈哈,是不是很牛 继续往前我们来到了浣花祠,里面有位女性的塑像,据说她是一个烈女。
当年的杜甫到四川最先来到的就是她祠堂旁的古寺。穿过浣花祠里面就是盆景园、杜诗书法木刻廊然后就是茅屋故居:有客厅、卧室、厨房,里面的陈设都很简单,这也正好还原了当时的模样吧!还在想象就又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大雅堂……里面有十几位伟大诗人的雕像: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态;表达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风格。佩服!绕过去我们就来到了万佛楼,这是为数不多的由八个圆形石礅为基石而建的佛塔。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万佛楼是在原有的基石之上建造的,不仅恢复了当日的雄伟也更好的保护了那一段历史所留给我们的价值。
绕了一整圈没有一点倦意,反倒被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不仅让人感叹他们太有才了:在那样的条件下都可以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们这一代人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出生又怎么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思考中……
2游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它有着“诗圣之地”的美称,在1500年后的今天,这里仍是一片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之地。它是唐代诗圣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修建的一个草堂,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圣地数不胜数,杜甫建在成都,这是作为成都人的我十分自豪。所以今天我就来到了这梦寐以求的圣地。 来到这里,只见一个硕大而醒目的牌子“杜甫草堂”映入我的眼帘,进入草堂寺的山门,就像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一般,这里的阳光、绿树、青□任何地方更闪亮。我穿梭在弯弯曲曲的石径小道上,两旁绿树成荫的古树为我护航,感到了它的幽静以及它的神秘。
在园中漫步,处处都是一片翠绿,阳光透过树叶穿到了地面,斑斑点点的撒在地上,心想:杜甫的故居真美啊。看见四周有音响机,放着一些清雅、优美的音乐。进大门往右拐,看见一幅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墙上写着“草堂”抬头一看,一位石像正坐在亭子上,呀,这不杜甫吗?他雕刻的如真人一般,坐在石椅上,两手停留在半空中,正在与对面两位朋友交谈什么。看见杜甫那忧愁的神态和直视的双眼,仿佛在向我倾诉衷肠。游客们逐渐增加,他们有的拿出相机拍照,有的拿出笔纸画画,随后,一群群参观者来到这里,挡住了我的视线,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看见他身后那用到操作的房子,长满青苔的石椅。没想到诗圣杜甫在简陋的地方川创作了一部部诗集让我十分敬佩与崇敬。我走到杜甫身边,看见墙上刻着一行行文字,一位老游客告诉我说:“公元前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这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天地,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但是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爱国的诗人,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是他创作的一部分。当听完故事,我感慨万分,一位隐居的诗人,心中仍不忘祖国、不忘劳苦大众,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反映劳苦大众的心声,用自己的豪言壮语来赞美民族英雄,用冷漠的态度来唾骂叛国贼。走出杜甫草堂,我受益非浅。风景如画的杜甫草堂啊!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3春游杜甫草堂
春是生机的,春是五彩的,春是游览的好天气,好时光。三月二十日,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踏上春游之旅。一上车,同学们如同顽皮的小鸟叽叽喳喳闹个不停,车里一下乐开了花。
我们游览的地点是杜甫草堂,它位于二环路浣花公园旁,整个草堂大约有二百七十多亩。大门前有一个用水泥做的罩壁,做得精美极了。进入大门,我们走过一条林荫小道来到大雅堂,大雅堂里塑刻的各朝著名诗人:正中央是杜甫,旁边是李白、王维、白居易、陈子昂等。走出大雅堂,我们来到花径,花径两旁是一道红墙,红墙边上有各种各样的竹子:绵竹、茅竹,青丝竹。走出花径,就能看到杜甫以前居住的茅屋。我们还在茅屋前背诵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深深表达了杜甫在草堂生活环境的辛苦,诗中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深深表达了杜甫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反映了诗人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茅屋里设有中客厅,厨房,书房,卧房等。
来到史诗堂,就能看到杜甫的铜像,那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雕刻的,这个雕像很清瘦,最能表达出杜甫一身的艰难曲折,在铜像旁,还有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听导游阿姨介绍: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支助在浣花溪修建茅屋居住,因为成都是远离战乱的中原,草堂又地处郊外,所以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具有田园风情的著名诗歌,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杜甫一生写了2000多首诗,在草堂就完成了240首,杜甫草堂共收集了1000多首,这些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杜甫草堂誉为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再往里走,还有大廨、工部祠、柴门、唐代遗址等景区,它们各有特色,展示出不同的魅力,让人留恋往返。短短的时间过去了,通过这次的游览,让我们对中国诗人的才华赞叹不已,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来,和杜甫草堂说声再见吧!
4寻踪杜甫草堂
我曾吟诵过唐代大诗人杜甫许多诗。有时我想:杜甫能作出如此美妙的诗句,他的生活环境如何呢?寒假,我从北京只身去了祖国大西南。在四川省成都市,我特别看了看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
因为次日我就要离开巴蜀前往西藏了,所以赶紧找机会来到了城西。杜甫草堂就座落在城西一条美丽的小河——浣花溪之上。走进去,一股浓郁的花园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开满了鲜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陶醉在这优雅、宁静的气氛中,我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上了园内的林荫道。我突然觉得这个地方怎么很熟悉呢?噢,我马上反应过来了:林荫道两侧栽的翠竹,那景色与我常去写生的北京紫竹院公园多么相似。
这林荫道的尽头是一扇敞开的彩色大门。前方,是一面写有“草堂”字样的白色影壁。“草堂”两个大字是用青蓝色陶瓷片拼成的。我走过去顺势一拐,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卧在百花争艳的嫩草地上。有座极其典雅的精致小桥,把小溪两岸连接了起来。自桥上走过,我听见桥下鱼儿在溪中嬉戏的水声,鱼儿不时地把水面布满的绿色拱出一个个小洞洞,好玩极了。
下了小桥,眼前出现了一排矮小的、茅草盖的小屋子。身旁的成都小朋友告诉我,这里就是杜甫当年住的屋子。我顿时一惊,难道这破破烂烂的地方就是杜甫的家么?!我疑惑不解地钻了进去。眼前是个四四方方、又小又阴暗的房间。屋里放着一张极其简陋的木床。我走进最里头那间屋;站在小小的、由木条拼成的窗子前,用自己的脸迎着从外面射进屋来的一缕缕阳光,不禁想起了杜甫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草堂”。
在几间特大展室里,到处陈列着杜甫的诗篇。我很感慨,这位一千年前的“诗圣”,竟是在如此的生活环境中,仍能心忧天下,还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死亦足”的千古绝唱。诗人的胸襟是多么的恢弘开阔啊!
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向“杜甫草堂”,向这位人间诗圣深鞠一躬。次日当我乘机离开巴蜀时,舷窗之下,成都市千楼万宇还在沉睡。在万里空中,林立的现代楼宇中,俯瞰杜甫草堂你藏身于哪儿?我根本找不到你,但你却是人们心中永存的一座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