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评价方案
地方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地方课程学科的评价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评出发展的功能和创新的活力。为此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本评价方案。
一、评价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其参与情况,作为学生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又要考虑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
二、评价内容
我校地方课程的评价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两大部分。
三、评价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
评价内容主要有: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
2、教师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3、采用等级制,设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若有学生有困难的学习,教师通过谈话交流,指出存在问题,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合格。
4、坚持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对学生参与的活动,如调查、实验、操作、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加以逐一评价。但无论是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分析与评价都采用“自我参照”的原则,即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参照系,关注他们的发展水平,评价要求不是整齐划一。
5、教师提供一些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一般为短周期作业: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其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某些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地方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评价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校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地方课程的评价内容
我校地方课程的议价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两大部分。
三、地方课程评价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
评价内容主要有: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一)。
2、教师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参看附表(二)。
附:(一)地方课程学生评价表 (二)地方课程学生学习教师评价表
附一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生评价表
评价对象: 课程名称:
附二:
学生学习教师评价表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1、通过有效持续的评价,使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通过合理的评价,调动教师参与开发实施地方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3、通过有效持续的评价,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二、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校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内容。
地方课程:
传统文化(一——六年级)
环境教育(三——六年级)
安全教育(三——六年级)
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共开发了以下课程作为我们各年级的校本课程。
一、二年级:识字
三年级:国防教育、心理健康。
四年级——六年级: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
三、评价标准与方法:
内容与标准: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课堂参与活跃度、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评价方法:
包括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家长评四部分,以星级方式评价。每学期评价两次,一次在期中,一次在期末。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2、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3、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4、学生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5、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 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5、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 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校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内容。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齐鲁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发《环保》课程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三、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地方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内容与标准: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 ,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二)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内容与标准: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学生情况的评价。对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教案等,主要看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符合“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情况主要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 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 ,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3、对教师的评价随学校对教师计划、备课等检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