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执行力的案例
案例一:谁去给猫挂铃铛
有一群老鼠开会,研究怎样应对猫的袭击。一只被认为聪明的老鼠提出,给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猫行走的时候,铃铛就会响,听到铃声的老鼠不就可以及时跑掉了吗?大家都公认这是一个好主意。可是,由谁去给猫挂铃铛呢?怎样才能挂得上呢?这些问题一提出,老鼠都哑口无言了。
点评: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是执行的前提!战略如果脱离实际,就根本谈不上执行。
案例二:忙碌的农夫
有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说要去耕田,当他走到40号田地时,却发现耕耘机没有油了;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猪还没有喂,于是转回家去;经过仓库时,望见旁边有几条马铃薯,他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于是又走到马铃薯田去;路途中经过木材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当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生病的鸡躺在地上……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这个农夫从早上一直到太阳落山,油也没加,猪也没喂,田也没耕……很显然,最后他什么事也没有做好。
点评:做好目标设定、计划和预算是执行的基础。做好时间管理是提升执行效率的保障。
案例三:买复印纸的困惑
老板叫一员工去买复印纸。员工就去了,买了三张复印纸回来。老板大叫,三张复印纸,怎么够,我至少要三摞。员工第二天就去买了三摞复印纸回来。老板一看,又叫,你怎么买了B5的,我要的是A4的。员工过了几天,买了三摞A4的复印纸回来,老板骂道:怎么买了一个星期,才买好?员工回:你又没有说什么时候要。一个买复印纸的小事,员工跑了三趟,老板气了三次。老板会摇头叹道,员工执行力太差了!员工心里会说,老板能力欠缺,连个任务都交待不清楚,只会支使下属白忙活!
点评:执行事前一定要做讲清结果,讲清后果,沟通到位。
案例四:阿诺德和布鲁诺的差距
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以后,阿诺德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到老板那儿发牢骚。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著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差别。“布鲁诺,”老板说话了,“您去集市一趟,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东西。”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布鲁诺赶快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说一共有40袋土豆。“价格是多少?”布鲁诺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格。“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你坐在椅子上别说话,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运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布鲁诺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点评:员工执行开始时都想把工作做好,也不是不聪明,但往往因为缺少结果思维,导致有苦劳无功劳,而执行要的是功劳!
案例五:猴子取食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置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的食物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多次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屋顶。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第三间房子的两只猴子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活得好好的。
原来,第一间房子里的猴子一进房子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大动干戈,结果一死一伤。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够不着,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先按各自的本事取食,最后随着悬挂食物高度的增加,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这样,每天依旧取得足够的食物。
点评:用人机制保障执行,用好人才能做好事。如果岗位难度过低,体现不出人的能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导致内耗甚至残杀,如同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而岗位的难度太大,画饼太虚,虽努力却不能及,最后人才也被埋没抹杀,就像第三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只有岗位难易适当,并设立段位考核机制,犹如第二间房子里的食物,才能真正提升。
文章前面,请先看一个案例吧——“在南方的某个城市,某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在一幢摩天大楼的60层举行一年一度的营销年会,在座的80余人中,美方高管有50余人,剩下的就是中方的高级雇员。会议即将结束时,美国来的总裁突然站起身说:全体人员跟我一起跳下去,这个时候,空气一下子凝聚起来,只见那50余人齐刷刷地站起身目光紧盯着总裁。中方雇员们慌了,也忙不迭地在椅子上挪起身子,惊恐地望着美方总裁,心说:这老头疯了!”
故事到此结束,培训师说:我们姑且不说,他们是不是真的跳下去,简单的测试却折射出两种文化体制下一种人文最本能的反映。谭小芳老师表示,在外企,绝对服从是第一,其次创新;在国内,同样的要求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老板在考虑员工怎么想的,员工在考虑老板想的对不对,其实,在企业管理的角度,既然岗位设置已经完毕,剩下的就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谭老师认为,执行力要的就是按时、保质、保量三个达标——
按时,是工作成果在时限上的要求。
保质,是工作成果在品质上的要求。成果至少不低于标准值,不允许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保量,是工作成果在数量上的要求。至少要达到规定的数量,不允许偷工减料、缺斤短两。
谭小芳老师认为,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在于每一名员工真正明确和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执行合力。
1、提高执行力,各级领导要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领导”的职责无非两条,一个是“领”,一个是“导”。所谓“领”,就是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搞特权,充分发挥领导的模范和带头作用。所谓“导”,就是要在“领”的基础上,把握方向和大局,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纠正出现的偏差和错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促进企业的发展。
2、提高执行力,各级中层干部要切实发挥“桥梁”作用。
中层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对下级负责;既要吃透上级精神,把领导的意图完完整整地向职工传达,又要结合实际,把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全面地向领导汇报。好的主管人才要能独立思考及独立行动,只要最少的指示,就能去执行工作。一位主管的主要责任是,指导他手下员工的活动——他们的工作。指导就是指示领导,因此好的主管人才,一定要像领导者一样能统御及思考。
3、提高执行力,普通员工要充分发扬“蜜蜂”精神。
普通员工的本职就是落实,就是执行。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扬“蜜蜂”那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扎实高效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精神。
谭老师的执行力培训课程抓住了执行力的根本——队伍建设、流程规范、提升士气这个铁三角,再加上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核心,道破了执行力不足的天机。谭老师的课程服务10000多家企业,200000多人次,授课满意度高达95%。
工作没有紧张感,对一切都无所谓,吊儿郎当,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自己的分内工作不能够尽职尽责,也不知道自我检讨。这样的员工何来执行力?
1999年9月,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因为巨额亏损,将36.8%的股权卖给了法国最大的雷诺汽车公司。2000年,卡洛斯·戈恩临危受命,出任由法国雷诺控股的日产株式会社社长,此后又兼任CEO。卡洛斯·戈恩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得连续7年亏损的日产汽车当年盈利27亿美元,创造了世界汽车界的奇迹。
在卡洛斯·戈恩的回忆录里,我们发现了他作出如此成就的秘诀,他说:“我不是那种每天在办公室里应付几个小时,其他的时间都在高尔夫球场上度过的人。”他还说:“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紧张感。”
卡洛斯在初到日本的时候,发现日产汽车的高管都喜欢打高尔夫。有个星期天卡洛斯去工厂加班,遇到一个高管穿着球衣球鞋,戴着球帽,背着球袋,装着球杆,正准备去打高尔夫。那个高管看到卡洛斯后说:“Goodmorning,卡洛斯先生,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是打球的好天气。卡洛斯先生,不一起去打球吗?”卡洛斯说:“公司到现在都没赚钱,我打不下去。那祝你打球愉快。”
这就是有责任感的人与无责任感的人的区别。有责任感的人,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紧张感,利用一切时间去思考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并尽力去完善;而无责任感的人,即使是在公司倒闭破产的时候,依然兴趣盎然地去打高尔夫,依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在企业中,无论你处于什么职位,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和需要担负的责任。执行力就是在每个环节、每个阶段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能随时保持紧张感,坚持标准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你的执行力何愁不强?你的工作业绩何愁不能提升?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分内的工作都做不好,即使抱负再远大、目标再宏伟,也依然是裹足不前,毫无进步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