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偷东西行为矫正案例

时间: 07-28 栏目:案例
篇一:纠正孩子的偷东西行为案例(2789字)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个玩具,这个玩具父母确定不是自己买的,就问孩子哪里来的,孩子说捡到的,父母再问在哪里捡到的,孩子接着说是同学送的,父母接着问是哪一个同学送的,孩子就不说话了,最后在父母的“审问”下,孩子哭着说是拿同学的„„,六年级的某个班级今天有的学生说没有饭票,明天说没有钱,几乎每个周都有个别学生丢东西。这种现象在不同年级都或轻或重存在,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呢?孩子偷东西,怎么办?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幼儿园里偷了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时候,心里着实的后怕,好像预知孩子的将来会成为真正的窃贼,而且这种行为更是给父母、给家庭带来非常不光彩的形象,所以大凡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的父母自己情绪难以平静。

其实人与生俱来并不具备所谓“诚实”的本能,人的羞耻心、荣誉感都需要父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成。家长必须分析一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诱发孩子偷东西的。平时家长的钱乱放,孩子拿了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习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的严格,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或新颖的学习用品自己也想要、看到别人吃零食自己嘴馋而家长又不能满足孩子,还有的孩子虚荣心强,从家里拿来钱买东西分给同学摆阔气,有的受其他同学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形成孩子偷拿家里东西的原因,家长应该引以注意。要帮孩子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了解孩子。

孩子偷窃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孩子为了引起父母、老师、同学的注意,有些孩子会以偷东西弥补平时缺失的关怀或者注意,这些没有被满足的关怀和注意,有可能来自父母、老师,甚至是同学。二是偷窃行为受到赞同。有的父母或者家中的老人,知道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却不加以禁止,还给予无形中的肯定,让孩子更加认同这种行为。三是忍受不了物质的诱惑。孩子在物质的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产生的偷窃的行为,尤其是吃的,玩的这些对孩子感官刺激很强烈的东西。四是激怒父母。父母的严厉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产生报复的心理,孩子做出这些行为用来激怒父母,其目的是想让父母没有面子,并让父母感到心灰意冷。五是5、分不清楚偷窃和借东西的定义。年龄较小的一些孩子还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概念,所以会有“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这种想法。

根据以上几条原因笔者浅谈自己的拙识:首先作为父母先要控制好情绪平静、沉稳面对:当父母发现孩子偷窃行为,如果盛怒之下和孩子沟通的话,通常孩子都会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当然更加可怕的是孩子在我们的言语的谴责下,认为自己是没有道德、最坏的孩子,从而产生罪恶感,其实不管是掩饰还是自我的罪恶感,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没有帮助的,还不如用关怀、了解的态度来处理。在与孩子沟通这个行为的时候,切忌单刀直入的问法,比如:你是不是在我的钱包里拿了50元?这种问法孩子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否认(大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是一样),而我们做父母的知道孩子是撒谎时,可能会更加愤怒。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问法:我知道你从妈妈的钱包里拿了50元,或许你真的很需要这笔钱来买你心爱的东西,妈妈希望,你想买东西之前,可以和妈妈商量一下好吗?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候,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是否有偷窃行为,最忌讳就是父母来做法官,对孩子先进行“有罪嫌疑”。其次要学会把危机转为机会。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偷窃行为是以下情形中的哪一种,并根据类型做出合适的解决方法:(1)没有足够的零用钱去购买其他同学都有的东西(2)寻求父母的关注(3)认知发展不成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4)追求“问题行为是否真的会被抓到”的刺激感(5)模仿他人的行为。再次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重要的环节、父母不要急着开脱。要让孩子面对后果,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孩子赔偿,归还别人的物品,如果以上两项难以执行的话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取消孩子一些权益来惩戒孩子,比如,取消看卡通。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行为判断力,因此,使用过分的手段都是不对的。教师要凭着教人育人的初衷去做事。小孩子偷东西,相信并不陌生,但若不及时教育,会养成他们的习惯,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若到了这一步便难以挽回了。所以,教育要及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决不允许社会、家庭中任何对学生不良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那么作为班主任应如何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法。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训练很重要,但训练必须科学。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能有例外。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

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孩子,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三是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孩子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或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老师在进行训练和身教的同时,辅以其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篇二:小孩偷窃行为矫正案例(1659字)

妈妈发现儿子手里拿着一个新玩具,问:谁给你买的新玩具?(爸爸从来不给他买玩具的)他神情紧张的说:我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买的!妈妈也就没有多想多问,然后我去卧室抽屉里拿我一个不常用的钱包,在里面拿东西,突然发现我放在钱包里的一些旧版的钞票不见了,就问儿子:我钱包你动了没有?他很可怜的看着我,弱弱的点点头。

妈妈去阳台拿衣架,衣架在儿子大腿和小腿上打,打得不轻,儿子一边哭一边求饶,最后要儿子写检讨!

家长甲评论:孩子拿钱是不对,但是切忌用“偷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孩子对偷的概念很模糊,你跟他灌输了这种概念后,他反而会心理有负担,总是想自己是不是个小偷?我是不是个坏孩子?所以你要重新和孩子谈心,解除他的疙瘩哦!切莫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

家长乙评论:其实我觉得,这种事情如果是第一次发生的话,不用那么严厉的打。因为有可能孩子对“偷”这个字不是很理解,以为拿家里的钱只是一个很正常的行动,而不认为有什么大错。第二个原因是有可能是孩子确实是太喜欢那个玩具,而又怕家长不给买,所以先拿钱买了再说。

已经长大的学生评论:我小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并且那个时候我已经上初中了。现在我大学就马上要毕业了,可回想起来总感觉惭愧难当啊。当时父母没有打我,他们只是觉得很失望。多年过去了。我的父母是典型的严父慈母,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并且脾气有点暴躁。有很强的自尊心。一直以来我都知道他是爱我的,但就是不愿意表达出来。所以我很难和他沟通。所以一直以来我犯了很多错误。但每次之后他都会给我讲好多道理。使我懂得很多道理。但我还是认为他要是事发之前和我沟通的话。

总结: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应该先了解孩子做这种事情的动机。在初犯的情况下,应该以教育谈心为主,做到有效的沟通,通过建立孩子认同的协议来引导孩子改正。没必要动不动就体罚孩子。

心理专家的话:

小孩子有这个坏毛病,和家长关系是最大的,你可能在生活上等等地方没有很关心他,你可能认为自己对他很好了,其实不然,所以也不要一味的责怪小孩子,家长自己也应该反省一下。

孩子在家中的偷如果不加调理,很可能会发展成到各社交场合。孩子的偷往往集中在“物”和“钱”两个方面,表现在:

(一)泄恨与偷

有时偷可能和泄恨有关系,是用“偷”这一形式来发泄某种情绪,其目的不在表面的偷上。天津一个校长曾和专家谈到一个例子:一个12岁的男孩智力较差,平时的行为就多有“劣迹”,如推同学、抢人食物什么的,为此,他的老师批评了他,于是他就开始了他的“偷”鞋生涯,在3个月时间内连续偷了3次鞋,有班主任老师的,也有同学的。可是他把鞋偷来后不是扔到房顶上,就是埋在土坑里,目的仅仅是为了发泄某种不满情绪和带有轻微的心理变态。

(二)随便拿与偷

孩子不知道偷的本质含义,认为随便拿可能不是错误的,尤其是家中管理不严的家庭,常常有物品被孩子随便拿出来,最后发现“盗主”即是孩子。这种行为还会发生在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回来后发现,几岁的孩子居然怀揣朋友家的玩具回了家。毫无疑问:这些举动是错误的,应立即纠正。

(三)好奇与偷

有时候偷的行为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例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几个小朋友在外玩耍,最后互相讲起谁家中有什么东西,于是约定每人回家拿一样东西出来,这实际是好奇的结果。

家长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说明与制止,向孩子说明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偷都是错误的,要人家的东西、拿家中的东西要征得人家或家人的许可,否则不能随便拿人家或家中的东西。要钱也是如此,向父母要钱要告诉父母,偷是绝对错课的,坚决不允许的。

2.惩罚,必要时用体罚。对巳有不止一次偷东西经历的孩子,说明、制止不一定有效,这时就要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其中惩罚法是必要的。有许多人回忆,就是父母的一顿狠狠的打救了自己,使自己没有发展成惯偷。

3.榜样警示,可以用偷盗犯们的犯罪受到的处罚来对孩子进行警示,以使孩子改掉这一坏毛病。

4.问题迁移,以孩子能在学习(得高分)、生活(帮家长做家务)等它方面取得成就为条件,以此来奖励孩子的需要。

篇三: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2315字)

郑某一年级开始就有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也未察觉,他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时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三年级时甚至到校门口的小商店偷拿钢笔芯而且每次拿到后并不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甚至拿走别人的东西还分给班上一些和他玩的较好的同学,被同学发现了,他总是千方百计说所拿之物是自己的,或是姐姐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有办法才承认是自己拿的,据了解,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回想起郑某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曲折变化,反复不断,期间针对每次不良行为,我都采取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供大家指正。

二.案例背景分析

我一直认为郑某这种行为与“偷窃”行为是有区别的,不能扣上“小偷”帽子,这主要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认识偏差造成的。特别是他的物品归属意识和自控能力。我认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1.家庭因素:郑某家长是安徽人,无业,在社会闲逛,沾染了不少坏习惯。自小给郑某产生了影响,以为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私自拿走的。郑某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他是家中的男孩,家人很惯他,所以对郑某不良行为管教不严,甚至有袒护现象。

2.侥幸心理:因一开始他拿同学的自动笔,橡皮擦等物时,没有被发现,发现了也说谎是自己买的,同学也没有证据,是他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拿别人东西是没有什么后果的。

3.自控力不强,容易受别人新奇的东西诱惑,特别是当别人不给他玩的时候,他“拿”的意识较为明显。

三.矫正过程和策略

1.记得三年级第一次发现他拿别人东西后,我并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质问他,而是把他悄悄带出教室单独和他谈心。一开始他向我百般说明所拿的物品是他本人的,等他说完了,我亲切地向纪某提出老师希望他做一名诚实的孩子,并保证如果他说实话,担忧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是不是你的?”,要求他简单明确地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最后他说了实话,但又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为什么会误拿、等他说完后,我让他把东西还给同学,并表扬了他承认过失的勇气,现在他仍然是个好学生,这样做,使得他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也防止了同学乃至同学家长对他产生偏见,保护他,使他有一个正常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的交际环境。我对他的理解和亲切的态度,是他保存了尊严,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切更有利于进一步做好他的思想转变工作,防止了他在大众压力下,“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产生。

接着,我又主动找他单独谈心,表明我想帮助他的态度,用很和气的语气跟他交谈,并保证不向他的父母和班上的同学说他的事。于是他告诉我有两点:一是他的“忍不住”心理是她拿别人物品的中重要诱因,二是他觉得拿东西后不会被别人发现。针对这两点,我决定采取“厌恶疗法”抑制诱因,用事实来削弱他的满足感。我首先和他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老师希望他能改掉这个毛病,怎么改呢?我让他在每次想去拿别人东西的时候,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别人会看不起我的,而且拿别人东西迟早被发现的,我还让他熟背了两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后,我在晨会课上向全体同学进行了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虽然没点他的名字,大家也还没往他身上想,但他知道了现在全班同学都懂得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因而他有一点心理压力。

这次教育效果很好,对郑某触动很大,从此班级里没有再发生丢失东西的现象。

但在三年级上学期结束前,学生汇报说郑某到校店门口拿了一盒钢笔锌还分发给班上一些同学,我赶紧找他单独谈心,我和气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很伤心的哭起来,主动说他错了,经过耐心的谈话我了解到原来是他钢笔尖坏了,向同学借钱买钢笔,同学不借,他就乘小店老板外出时,拿了一盒钢笔芯,对此我又通知了郑某的家长,他本来还想袒护郑某的,但在证据面前答应作出赔偿,并保证郑某加强教育。

从此以后,他至今没在拿过别人的东西,我感到很高兴,我为他的进步表扬了他,并向他了解,他为什么会改掉这个不良行为时,他说害怕被别人发现,而且拿别人东西是不好的,到时还必须把东西还给同学,同学知道会认为他是个“小偷”而不和他交朋友,我觉得他说了实话,并且他这种想法也有助于抑制他的不良行为。

四.教育反思

1.首先要注意运用适用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对于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切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这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会强化这种错误行为。这样,孩子会对老师所提出的行为要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使老师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无法让孩子理解,也就无法转化孩子内的行为动机,还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儿童私拿别人物品的行为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应该更多地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产生的原因,真诚友善的帮助儿童改正这一不良行为。

2.一般儿童在某方面取得进步时,教师往往会在集体面前给与表扬,但私拿别人物品这类问题的克服则不宜在集体中宣扬,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要有学生反复的准备,适当的控制外部条件,帮助他们避开某些直接诱因。并通过教育,使他们坚信与错误作斗争的信心与决心。当孩子有进步时,老师及时表扬、鼓励、赞赏。当学生的不良行为出现反复时,教师切不可急躁,既要批评,又要耐心说服。我对郑某进行心理帮助时注意到这一点,采取单独谈心,充分肯定的做法,看来是行之有效的。

3.教育指导学生时不宜哪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轻少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为行为出现偏差的同学创设与其他同学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因为青少年是在发展中的,心里还不成熟的人,在充满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他的行为偏差,促使他的内心自省,使他向好的方向发展、进步。

篇四:矫正小学生私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2448字)

蒋某一年级开始就有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也未察觉。他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三年级拿同学的电子手表,四年级拿其他班学生的电子英语词典并弄坏。而且每次拿到后并不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被同学发现后,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说明所拿之物是自己的,或称是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办法了才承认是自己拿的。现在纪某已是一名初一学生了,据了解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回想纪某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曲折变化反复不断,期间针对每次发生的不良行为我都采取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供大家指正。

二、案例背景分析

我一直以为纪某这种行为与“偷窃”行为是有区别的,不能给他扣上“小偷”帽子,这主要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认识偏差造成的,特别是他的物品的归属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于是我认真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1、家庭因素:据了解纪某的家长有沾小便宜的习气,自小给纪某产生了影响,以为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私自拿走的。对纪某的不良行为管教不严,甚至还有袒护的现象。

2、性格因素:纪某四岁时父母离婚再重组,因父母做生意早出晚归,他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同学常看不起他,不与他交往。

3、侥幸心理:因一开始他拿同学的自动笔,橡皮等物时,没有被发现,有的即使被同学看见了,也由于他说谎称是自己买的,同学因证据不足而没有追究,使他以后拿了别人的东西时,都心存侥幸心理,总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别人不会是发现的,拿别人东西没有是什么后果的。

4、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别人新奇东西的诱惑,特别是当别人不给他玩的时候,他“拿”的意识较为明显。

三、矫正过程和策略

1.记得三年级第一次发现他拿别人东西后,我并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质问他,而是把他悄悄带出教室单独和他谈心。一开始,他向我百般说明所拿的物品是他本人的,等他说完了,我亲切地向纪某提出老师希望他做一名诚实的孩子,并保证如果他说老实话,老师愿意帮助他改正错误。然后我很轻松地问一句:“这东西是不是你的?”,要求他简单明确地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最后他说了实话,但又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为什么会误拿。等他说完后,我让他把东西还给同学,并表扬了他承认过失的勇气,现在他仍然是个好学生。这样做,使得他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也防止了同学乃至同学家长对他产生偏见,保护他,使他有一个正常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的交际环境。我对他的理解和亲切的态度,使他保存了尊严,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切更有利于进一步做好他的思想转变工作,防止了他在大众压力下“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产生。

接着,我又主动找他单独谈心,表明我想帮助他的态度,用很和气的语气跟他交谈,并保证不向他的父母和班上的同学说他的事。于是他告诉我有两点:一是他的“忍不住”心理是他拿别人物品的重要诱因,二是他觉得拿东西后不会被别人发现。针对这两点,我决定采取“厌恶疗法”抑制诱因,用事实来削弱他的满足感。我首先和他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老师希望他能改掉这个毛病,怎么改呢?我让他在每次想去拿别人东西的时候,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别人会看不起我的,而且拿别人东西迟早被发现的,我还让他熟背了两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后,我在晨会课上向全体同学进行了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虽然没点他的名字,大家也还没往他身上想,但他知道了现在全班同学都懂得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因而他有一点心理压力。

2.但在三年级学期结束前,他又拿了别人一块精致的电子手表。接到学生汇报后,我马上找他来单独谈心。当我和气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他很伤心地哭了起来,主动说他错了,并伴随着自责情绪,没有狡辩,可以看出他很羞愧,与上一次谈话相比,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但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经过耐心的谈话,我了解到,他看到同学有一只电子手表,想问同学要着玩,但同学没同意,于是上体育课时他溜到教室拿了同学的手表玩,后来就放在口袋里了,当时心里忘记提醒自己了。面对这种情况,同学和纪某该采取怎样的做法为好呢?于是我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进行了“游戏角色”的训练:【表演1】,甲有一个变形玩具,乙、丙等人向甲要着玩,一种情况甲允许,另一种情况甲不允许,并轮流扮演拥有者和索取者说出各自允许和不允许的理由。然后学生集体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有好玩的东西时学会与人分享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想法;【表演2】,由甲和乙分别扮演丢掉变形玩具的同学和他爸爸角色,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表现不同的对话内容和情境,其中我让纪某也扮演甲的角色,让纪某真正体会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了的感觉,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又采用“诱发内疚法”,让丢电子手表的学生扮演他爸爸的角色,把他爸爸狠狠惩罚他的情景表演了一次。引导纪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和内疚心理,从而良心发现,并从内心深处发现自己的不对而主动改正错误,从而达到矫正纪某不良行为的目的。这是用同情受害者的方法对纪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进行的一种惩罚。他比一般意义上的惩罚可能更为有效,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本次活动对纪某触动很大从此班级里没有再发生丢失东西的现象。

3。五年级上学期某一天,学生来告诉我说:看见纪某把一只坏掉的电子词典扔在操场边的草丛里。后来了解情况这样的,纪某中午放学,上完厕所回家,看见隔壁班靠窗的课桌上有一只电子词典,而前几天他看见同学用电子词典可以打游戏,于是就“忍不住”也想玩一玩,本想玩一会儿就还的,不想弄坏了。如何处理这件事呢?于是我先借鉴了教育家魏书生惩罚学生写事情说明书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边犯错误,两种思想怎么交战;第三种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然后通知双方家长来校处理,纪某的家长原还想袒护纪某的,但在看了纪某的说明书后,答应做出赔偿并保证要加强对纪某的教育。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