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大学生诈骗案例

时间: 07-30 栏目:案例
篇一:大学生诈骗案例(742字)

案例一:武汉某高校刘同学在学校门口被两女青年拦住,称她们在香港读书,此次来武汉旅游,因银行卡被吞,想借用他的电话打电话给她们在该校信息工程学院的网友。打完电话后,她们称网友不在,又向刘同学借银行卡,并当场打电话给家人,让家人将钱打到刘同学的卡上。随后,她们又称晚上银行不能存钱,她们想去住酒店,需要押金1500元,而且她们的家人也在电话中请刘同学帮忙。刘同学相信了,取来1000元交给她们并抄下了她们的身份证号码。次日,刘同学感到情况不对,便到学校保卫处报案。经查,两女青年提供的身份证号码根本不存在(系伪造)。

案例二:华中科技大学某学生父亲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男子自称姓张,是该生辅导员,说该生突患急性阑尾炎,已送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抢救,急需5千元医药费。着急的父亲赶忙打电话给娟娟,发现娟娟的手机关机;再打电话到娟娟寝室,无人接听。父亲救女心切,赶紧到附近的银行按照对方提供的帐号汇了5千元钱。不久,张某又来电称该生检查出是尿毒症,有生命危险,急需5万元救命。汇款后父亲再次打电话到该生寝室,发现她刚上完课回来,方知被骗。

案例三:某同学行走在步行街上,马路边的众多推销人员不断向其递来传单或宣传资料;该同学出于礼貌便接了几张传单,但当其拿着那几张传单数分钟之后,忽然觉得头脑昏眩起来,继而感到头前所未有地痛,此时该同学感到情况不妙,急忙跌跌撞撞地走到路口,拦了部出租车直奔附近的医院。医院诊断,该同学是由于接触或吸入了一种混合性麻醉药(学名:达克罗宁,过量吸入可导致死亡)而导致以上症状。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抢劫未遂事件,一些图谋不轨的不法分子向路人发放预先喷上类似以上麻醉性药物的传单或宣传资料,然后锁定一些目标,特别是女性,紧随其后,一旦药物发挥作用,不法分子便伺机对事主进行抢劫。

篇二:大学生诈骗的案例(823字)

【案例1】6月15日,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案例2】“那是一家皮包公司,专骗大学生暑期给他们免费工作。”来自南阳的大二学生小邓投诉称,自6月18日开始,他在郑州一汽车用品公司推销汽车用品,结果试用期7天做满后,和他一起应聘的8名同学全部被辞退,原因是未完成任务。而且,招聘时口头承诺的底薪800元,也没有按实际工作天数发放,只给了100元。

【案例3】6月初,郑州某高校的女毕业生小陈到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小陈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并收了她200元信誉保证金,但未给收据。一周后,小陈发现产品根本卖不掉,而她从一家大型商场得知该产品销售价格不超过100元。

【案例4】郑州某校大二女生小刘有着身高1.70米、体重49公斤的好身材,去应聘当模特儿,公司要她到指定的影楼拍艺术照参加筛选。小刘按照要求花360元到影楼拍了6张艺术照。半个月后,公司通知她到某商场做礼仪小姐,工作一天拿了80元的工资后,公司就没再给她安排工作了。

【案例5】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篇三:大学生诈骗的案例(735字)

案例1:某学生接到电话,电话那头说是江西省教育厅打来的,先准确询问你是什么名字吗?高中在哪就读吗?父亲叫什么名字?(都是正确信息)。然后电话那头告诉你,你高中阶段就读的学校有优惠政策,返回部分学费,要你提供银行账号。利用电话把该生引导自动取款机前,期间询问你的账号上有多少钱?学生回答:400元;电话那边就指引你操作自动取款机,到最后一步输入金额时,电话那边竟然说:“请输入代码389”,就这样,学生莫名被骗了389元,等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案例2:李强是广告系的高材生,今年3月份到郑州某广告公司应聘。对方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一款家用电器做个广告策划方案,限期3天。3天后,李强带着自己做出的策划方案来到该公司,对方收下后让他回家等通知,然后就再无下文。今年5月份,李强发现一条家用电器的广告“很眼熟”,和他做的方案几乎一模一样,而策划公司正是他曾去应聘的那家。原来,对方招聘是假,窃取他的创意才是真。

案例3:“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要求气质好,口才佳;无需工作经验,无学历要求;底薪600元,月薪可达上万元。”去年8月,一则贴在电线杆上的招聘广告引起了大学毕业生小马的注意,优厚的薪酬吸引他前去应聘。结果,想走致富捷径的小马被骗去600元。

案例4: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篇四:大学生诈骗的案例(482字)

小陈是城区一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她和身边的同学一样,自购买了智能手机以后,都用上了微信。相比于QQ和手机短信,这种新潮的信息交流工具,逐渐成为同学们主要的联系手段。小陈用上微信不久,几乎每天都拿着手机四处找人聊天。

2月29日中午,小陈的微信突然接到同班同学小李的信息。小李在信息中称,在餐馆吃饭点餐后,才发现自己忘带钱包了。而结账的服务员正站在身边,场面十分尴尬。小李要求小陈赶快给自己卡上汇500元现金,以解燃眉之急。两人关系非常要好,但小陈感觉到十分可疑。“学生吃顿饭,怎么可能要这么多钱呢?”带着疑问,小陈回了条微信,要求小李用语音说句话。可等了半天,对方始终没有回复。

当天下午上课时,小陈才从另外一名同学口中得知,原来小李的手机被盗了。对方通过小李手机上的微信,给所有微友发消息,都以吃饭没带钱为由,要求借500元现金。幸亏大家发现及时,小李事后确认,自己的微友都没有上当。

回忆起这件事,小陈后怕地说,“以前听说过很多通过QQ骗取钱财的事情,对于微信这种新型通讯工具,大家的防范心理并不强,差一点就上当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