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个案工作案例
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工作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制定了介入计划:
(1)首先要通过支持性技巧的运用,介绍现在福利院以及入住的其他老人的情况,来改变王大爷对福利院的传统的错误认知(认为入住老人都是没有家人关心的被抛弃对象)。也可以运用间接治疗方式作配合,组织其他老人为王大爷介绍情况,其他老人的情况介绍或许会比工作者或院方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2)选择适当的时候,让王大爷的儿子来到福利院与父亲进行沟通,使其一方面对上次发生的事情和在没有商议的情况下将父亲送至福利院一事表示歉意,另一方面说明自己的想法,并解释将父亲送到福利院的原因,表示出作为子女对父亲的关心。
(3)工作者运用反映性技巧,与王大爷一起探讨对退休、家庭、福利院,以及自己健康(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认识,帮助王大爷表达出他的感受,并提供机会使其宣泄内心的愤懑,以减轻他才心理压力。
(4)运用怀旧的治疗技巧,与王大爷一起探讨过去工作中的快乐及其他成功的事件,协助老人寻找失落的尊严与荣耀,使其重新认识自我。同时,以王大爷的能力评估为基础,与其进一步探讨社会参与的可能性,引导王大爷自我努力,自我实现。
(5)与福利院商议积极创造老年人参与机会的可能性。
(6)工作者与王大爷及其儿子,包括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探讨,了解老年期人的生理、心理变化及其特点,并与王大爷的儿子商议,确定他是否有时间保证每一星期来看望父亲一次,并与父亲经常保持联系。
通过实施介入计划,王大爷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认知和行为,并借助于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特长,主动担当了福利院老年人民主管理协会的负责人。其家庭成员也经常来到福利院看望老人,而且其儿子还经常向父亲请教一些工作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及其他事情的处理办法。自然,王大爷的身体状况也好了许多。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2、社会问题(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二、介入和干预(一)约定阶段1、案主的基本资料案主:陈某年龄:63岁性别:男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
工作单位查阅服务对象资料时发现,后经社工家访及在与服务对象集体活动时建立专业关系后经评估后确定介入。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引发/重要事件:案主的老伴患脑中风,曾经经历两次开颅手术,第2次手术后半身瘫痪,并丧失语言能力,更要紧的是在此后不久案主的老伴出现了精神问题并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动则对案主拳脚相向。这给案主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常常因照顾老伴失眠,同时还要忍受来自老伴的暴力。
(二)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1。案主为了缓解照顾老伴的压力请了多个保姆,但均因照顾压力太大,生活环境恶劣而在短期内相继离开;
2。案主所在的单位的老同事处于关心曾经尽心用各种方法帮助她,但是成效都不明显,案主自身的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照顾的压力仍然存在。
(三)行为表现
案主是所在单位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中担任一定的职务。
(四)人际关系:案主的人际关系良好,和单位的同事相处融洽。但是在当地除了儿子和女婿,没有太多的亲人和朋友。
(五)情绪状况:情绪状况一般,容易抱怨。
(六)精神病纪录:无精神病纪录
(七)健康状况:长期劳累,心理负担过重以致高血压等老年病。
(八)经济状况:案主及其老伴都有较高的退休工资,经济状况尚可。
(九)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
(十)支援网络(能获得的资源):
案主和老伴同为安置在深圳市的军队退休干部,生活和医疗待遇都比较好,但是因为案主老伴的病情过重,医院不愿意收治,案主又不愿意将老伴送入养老机构进行照顾,所以正规的照顾缺失,只能由案主在家里对其老伴进行照顾;案主原来和子女同住,但是因老伴的照顾问题引起了儿子和儿媳的矛盾,遂搬离儿子家里自己居住,儿子忙于工作,较少和父母沟通。
(十一)总体评估显示,案主的支援网络不足以让她的压力得以缓解,社工在这个方面为其进行了资源的争取:
1。医疗照顾方面:在了解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之后,发现案主的老伴符合申请条件,社工在和案主讨论方案后,案主决定委托社工为其申请这一服务,社工在短时间内向其所在街道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
2。福利政策方面:按照案主和老伴自身的身份,案主是可以享受公务员租房待遇的,案主也一直在为自己争取这一福利,但是苦于申报无门,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社工和用人单位的领导一同向国土局和房管局上书反映情况,在对方了解情况之后,做出了批示,同意案主的请求。这一批示在经济上给案主缓解了一定程度压力的同时也让案主在自身身份被认同的现实下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四、问题分析
(一)理论分析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于人的假设有: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理性是我们成长和创造的保障,非理性则导致我们陷人情绪困扰;人的思想、情绪以及行为这三者同时并存,而且,思想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人有自我谴责以及谴责他人、谴责环境的强烈倾向;人有自由意志而且也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人的价值感产生于人自身的存在,而不是由能力、表现、知识等非本质因素所决定。
社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分析案主的情绪和压力来自一些非理性信念,即在长期的照顾中,案主认为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是不正常的,在这种信念下,案主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想到了通过为自己和老伴做寿衣这样的方式做为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一种宣泄或者说是释放,这样的非理性情绪让案主忽略了自身的资源和优势。
(二)具体问题
按住常年照顾瘫痪且精神又问题的老伴,与子女分居,保姆都请了几个,但都因照顾压力太大,而且家居环境很差,结果都纷纷离去,案主的精神压力极大,自身又无法寻找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或利用更多得渠道去解决问题。
案主的家居环境:目前案的住所是其在政府的帮助下租住的,三居室,为了方便照顾,老伴住在客厅内,由于案主整日忙于照顾老伴,疏于整理家居环境,屋里堆放着书籍等各类杂物,显得拥挤零乱。案主的老伴因瘫痪以致大小便失禁,空气很差,总体家居环境令人堪忧。
李奶奶今年已经82岁了,老伴去年去世了,她有两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儿子在大学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完成学业后便在美国定居,女儿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在另外的城市任职,后与当地的人结婚后便在另外的城市定居。两个子女都很少回来看望她,自从李先生去年去世之后,老房子里便只剩下李奶奶一个人生活着,前几年李奶奶还觉得身体很硬朗,可自从老伴去世后,李奶奶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曾经还一个人昏倒在老房子里,邻居发现后将她送往医院治疗。以前在李先生的陪同下李奶奶还经常参加社区里的老年活动,可今年李奶奶除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外,几乎没有出过门,特别是现在身体不好,更是不出门了,与社区之前要好的老人们都断了联系。李奶奶的情绪也很低落,没了老伴,李奶奶很悲观,认为自己也快要不行了。李奶奶问题的初期评估个人层面:李奶奶自从老伴去世后,身体情况日趋下降;两个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没有人照顾;一个人居住在老房子里,情绪低下,很悲观,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家庭层面:子女远在他乡,工作又忙,很少回来看望李奶奶,与子女间缺少亲情的交流,老伴去世后,心里的话没有人倾诉,又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容易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社区网络层面:李奶奶不再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长期一人独处,容易产生孤独、空虚、寂寞的感情。制定服务计划(1)人的情绪除了受到事件本身的影响外,更是人们对事件的错误看法的结果。当人们处在不良环境中,就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当这种非理性情绪与人们的需求相违背时,人们就会产生心理失调。理想情绪行为治疗模式就是帮助人们辨识这种非理性情绪。在这个案例中,李奶奶因为老伴去世,加上自己身体不佳,所以产生“自己不行了”的想法,产生的非理性情绪就是悲观、消极。针对李奶奶这样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帮助李奶奶对其情绪进行调理,进行心理咨询,开展上门陪聊得活动,转变李奶奶的生活态度。(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主要动机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当这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挫败感等不良情绪。其中安全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的需要。
2014年社会工作者考试全攻略
每日一练历年真题模拟测试章节知识点
2李奶奶从老伴去世后,身体状况不佳,需要良好的治疗,加上亲人不在身边,李奶奶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长期缺乏亲人的关怀,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要帮助李奶奶调理好身体,增加李奶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使老人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心理需求也能得到满足,使李奶奶的身心愉悦。(3)处于不良环境的人类容易采取错误的行为方式,行为修正模式就是通过教导、训练案主的社会技巧,使其适应正确的社会行为方式,减轻案主的问题行为的发生。李奶奶自从老伴去世就不再与社会进行互动,这样的环境严重影响了案主的生活热忱,使李奶奶的社会角色模糊,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帮助李奶奶增加社会的互动,鼓励案主多与外界接触,重建社会网络。计划的执行(1)与案主交谈。了解案主与子女的关系以及与邻居的关系是否和谐、案主平时有什么爱好、对于老伴去世的看法、对于自身身体状况的看法、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注意与案主的谈话过程中,案主的情绪变化。(2)社区访谈。从李奶奶曾经的社区活动伙伴那了解到李奶奶的社区生活情况,平时的爱好等等。通过沟通得到社区各种资源的支持,了解老奶奶的情况,增加社区老年人与李奶奶的互动,帮助李奶奶走出目前的生活困境,恢复社会互动的功能。(3)家庭访谈。通过电话联系案主的子女了解他们简要的工作情况,案主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案主的看法评价,从而协助他们了解案主的困难,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协助案主走出心理障碍,健康快乐地生活。要清楚地了解子女的工作和回家看望老奶奶的频率、对李奶奶的关心程度。让他们了解到案主出现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来自于家庭的,希望子女们多关心案主,多抽时间回来看望案主,让案主觉得原来子女仍是很关心、重视自己的。通过沟通让老奶奶的子女认识到自己对李奶奶的关心对李奶奶的意义,同时让他们了解除了物质上的需求,老奶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4)组织案主与子女的谈话。让子女设身处地的为李奶奶着想,增进双方的关系。用家庭的温暖感化案主,恢复案主积极的生活态度。建议老奶奶与子女进行户外一日游的活动,让李奶奶重新投入社会生活中去。(5)案主的身体调理。做一次全身检查,了解案主的身体情况,避免不必要的疾病,让李奶奶学会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必要时,陪同李奶奶去听讲座,让李奶奶正确对待人生。(6)开展社区活动。陪同李奶奶参加社区老年活动,找到互动的乐趣,增添生活的情趣。希望社区老年人能多陪同李奶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