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组织工作创新案例

时间: 07-28 栏目:案例
篇一:组织工作创新案例(2948字)

一、背景

深处苗岭腹地的丹寨县,地处贵州省的东南部,境内多山,国土面积940km2,辖7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境内苗、汉、水、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和谐聚居,总人口43000户/17。2万,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78%。长期以来,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部分村级党组织涣散,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村级组织无人问津,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根本不清楚党建工作“怎么做”、“如何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村级组织无人问事、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组织政权,成为当地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主要做法

2009年,丹寨县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软弱涣散村级组织(党溜村和高峰村)试行“双卡”管理,探索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抓支部“目标责任卡”和党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行动记录卡”,明确、细化了村支部书记抓党建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职责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双卡”管理模式的建立,催生了解决农村党建工作“模糊化”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许和认可。在试点党溜村,农民纯收入由2009年的1367元上升到2011年的3572元,农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在推行“双卡”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四个步骤、三个明白”,让“支部好实施、群众看明白”。

四个步骤:一是宣传发动,征求意见。对村内重大事项、当年要具体办哪几件事,由村党支部在广泛宣传发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支部在提初步方案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先从那些群众迫切要求做、并且不等靠上级支持也能够办好的事情做起,力求提出的初步方案党员做得到、群众得实惠。在征求意见上,要采取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最终确定向群众承诺完成的事项。二是分解任务,定责发卡。根据拟办事项,及时召开党员大会,对拟办事项进行责任分解。在分解任务过程中,要采取“自己找、党员议、组织定”的办法,将各拟办事项分解到广大党员的身上。任务确定后,结合各拟办事项的轻重缓急,明确完成时限,填好“支部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卡”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行动记录卡”,并建立党员“双卡”管理档案(主卡,存档),制成卡片(副卡)发放给每个党员,并在村(居)党务公开栏向全体党员、村民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认真履诺,抓好落实。村党支部和党员个人结合目标任务,制定落实方案,明确完成时限,逐项抓好落实。充分利用“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以及其他时间,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党员“双卡”落实进展情况,反馈存在困难和问题。党组织及时组织协调、督促广大党员完成“党员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卡”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行动记录卡”的各项目标任务,并做好动态记录,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分析存在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整改提高。四是督导落实,总结考评。任务分解后,村党支部对每个党员进行服务指导、跟踪督办,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年年底结合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述职、民主评议党员以及年终考核评定等工作,按照“党员个人述职自评、党员之间互评、村(居)民代表民主测评、村(居)支部综合评定”的程序,认真对照党员年初承诺的内容,对党员履岗、践诺的成效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评,将党员履岗、践诺的成效情况和综合考评结果张榜公布,让群众知晓,接受群众监督。

三个明白:一是让党员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推行“双卡”管理,最初是基于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忘了自己是党员”,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而提出来的。因此,党员明白是关键,只有党员都行动起来,先进性体现才有实践基础。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第一,抓好认岗定责,让党员明白“干什么”。在认岗定责上,根据每个党员的能力、特长和意愿,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多少就干多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试点村制定的目标任务上,结合当前全县重点工作,再次对急需办理的事项进行分类整理,分设产业发展岗、消防宣传岗、环境卫生监督岗、山林保护岗、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服务联络岗等岗位,由党员从中自愿选择1—2个岗,从选择的岗中再细化明确1—2项具体行动职责,使每名党员不管能力大小,都找到了用力的地方,找到了使劲的抓手。第二,强化教育培训,让党员明白“怎么做”。根据党员能力大小、岗位需要、年龄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对年富力强的党员,侧重进行示范带动,提高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对有劳动能力但家庭贫困的党员,突出搞好技能培训,提高其脱贫致富的能力;对年老体弱的党员重点进行政策宣传,提高其参谋监督、做群众工作、培养年轻党员的能力。二是让群众明白“党员在干什么”。党员是否体现了先进性,是否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群众说了才算,要让群众明白“党员在干什么”。对党员承诺的事项进行公开承诺。每名党员发一张卡,在卡上填写个性化工作目标,然后采取“在党员大会上公开承诺→在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上公开承诺→在村务公开栏向社会承诺”的三级公开承诺方式,让群众清楚每个党员的职责任务和努力方向,增强党员承诺的透明度以及为民办事的主动性。三是让各级党组织明白“应该为党员干什么”。实施“双卡”管理,既要求党员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凸显党员先进性,同时又切实保障和维护党员权利,努力解决“只强调党员义务而忽视党员权利”的问题,把为党员服务落到实处,激发党员的奉献热情。各级基层党组织要从抓好党员培训、提高素质入手,科学制定党员调训计划,对党员分层次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履责能力。

据统计,通过在全县167个村(居)党支部推广“双卡”管理试点来,让村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使农民纯收入快速增长。在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05元,同比增长20。9%,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33位,比2010年的68位上升了35个位次,在全州列第6位。

三、经验与启示

(一)找准了农村党建工作有形化的抓手

“双卡”管理通过“卡”这一载体,明确细化支部书记和党员的职责任务,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空泛化、模糊化、口号化的“老套”做法,让支部书记和党员明白了“做什么,怎么做”,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强化了责任意识。

(二)凸显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党员做或不做、做的怎么样,群众心里有数。在“双卡”管理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党员实行个性化管理,因事设岗、因人定责,每个党员不管能力强弱,都“有为有位”,找到发挥作用的地方,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农村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在广泛征求广大群众对支部和党员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难题时,广泛吸取民智,使人民群众有序地参与农村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凡涉及群众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项,农民自己说了算,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解决了农村少数人决策、多数人担责的问题,最大限度避免了矛盾的产生、扩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双卡”管理,在村级组织建设中保障了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的落实,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有效克服了党建和其他工作“两张皮”现象,促进了党建工作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篇二:组织工作创新案例(1889字)

铁佛镇党委:建立“五项”机制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

铁佛镇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中,着力强化“五项机制”,即:村级组织活动场地建设机制、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齐抓共管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和考评激励工作机制。通过明确责任,提高了村干部工作自觉性;严格考核,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鼓励争先,增强了村干部工作主动性。同时,成立专门督导考核组进行不定期抽查、半年一检查、一年一考核,使机制由虚变实,高效运转,激发了全镇基层组织建设活力,形成了重实干、创实绩、求实效的浓厚氛围,推动了工作落实。

明祖陵镇党委:创新管理方式,打造“四型”班子

明祖陵镇针对部分村干部队伍“履行职责不力、政治素质不、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创新实施了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采取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技术培训、典型宣传引导、查找存在问题、完善规章制度等综合性措施,学理论、抓结合,找问题、析原因,着重打造学习型、发展型、团结型和创新型的“四型”村级领导班子,通过抓项目、促发展、兴产业、促增收、建市场、创品牌,促进了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黄花塘镇党委:探索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机制

从2010年开始,黄花塘镇探索建立了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机制。该机制实施分为三个环节:突出加快发展--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各村党支部年度工作目标;着眼客观公正--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实行“三考一评”制度,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促进争先进位--建立结果运用体系,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鞭策和导向作用。通过完善、落实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机制,激发村党组织书记谋发展、创一流,争当“带富先锋”的内动力,力争通过2-3年努力,新增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3个,年收入100万元村1个,消灭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的村,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盱城镇党委:以镇带村,帮扶解困促村强民富

盱城镇在实施“以镇带村、帮扶解困”过程中,创新思路,在镇工业集中区内统一规划建设村集体经济创业园,由镇负责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由集体经济相对较好的村出资兴建标准化厂房,通过招商引资和引凤还巢,增强创收实力,实现兴村富民。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雨露、严岗和赵岗三个村,由镇财政出资,给予每个村扶持资金20万元,在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内新建1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厂房,通过招商和招租方式,增强造血功能,稳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马坝镇党委:村组干部绩效考核激发队伍活力

2010年,马坝镇制定出台了《村组干部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按照“三步走”程序,认真做好村组干部绩效考核工作。一是制定绩效考核内容,解决村干部“工作应该干什么”、“应该怎样干”的问题;二是实施村干部工资“大家”评,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解决村干部“应该怎样拿”问题;三是严格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解决村干部“奖惩制度不够完善”问题。每年底根据村绩效考核结果,对优秀村组干部全额发放绩效报酬;对绩效差、工作不在状态、在位不在岗、在岗不谋事的村组干部扣发绩效报酬,并给予相应组织处理。

河桥镇党委:公开选拔村级党组织书记

2010年,河桥镇把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跳出“本村人选本村人”的定式,打破村域束缚和身份、行业等限制,着力破解“村党组织书记难选、人选缺乏“等问题,创新实践以“一选两票三制”为主要内容的公选村党组织书记模式,有效解决了村党组织书记选拔区域局限性难题,实现“选好一个人,带好一个村”的目标,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书记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全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基础。

观音寺镇党委:“四型”党员队伍推进新农村建设

观音寺镇在党员队伍建设过程中,以建设“四型”党员队伍为目标,采取多项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领头雁”。年初,组织各村对其所属党员的基本情况开展调查摸底,按党员所从事的主要产业进行分类登记,以村党组织为单位,将全镇农村党员分为“村组干部型党员、从业经营型党员、外出务工型党员、年老无事型党员”等四类,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具体行动上。

桂五镇党委:在村级党组织中开展“六个一”活动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桂五镇按照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状要求,突出活动载体建设,积极推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件、培植农民创业点1个、招引500万元以上含税项目1个、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1个、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批、创建和谐村居1个”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

篇三:组织工作创新案例(1869字)

经管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理论武装为核心,以大规模的培训为载体,以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打造政治素养高、发展能力强、民主法治意识强、群众工作本领强的基层党组织为目标。积极打造创新型党组织,切实增强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办学的实力和水平。现将创新型案例汇报如下:

一、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优化党支部队伍。

支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学习世情、国情、省情。

1、学习“李克强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

2、学习了“中央组织部李源潮同志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讲话”

3、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十八大

4、关注两会,关注安徽发展

二、携手湖心路小学共建留守儿童爱心帮扶之家

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大批未成年人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因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抚养、教育和管理,就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形成了。他们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经管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携手湖心路小学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携手共建留守儿童爱心帮扶之家。为确保活动的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学生党员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党支部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作为党支部常规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校外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留守儿童之家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与湖心路小学沟通商量下,为留守儿童建立了活动室,孩子们可以在学生党员的组织下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让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时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意识上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极为严重。我们党员可以用我们的行动,让他们体会到社会上还有人关爱他们的,这世界是充满爱的。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三、爱心帮扶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党员来到了安康苑,对一位身世不幸的小孩进行了爱心帮扶活动。该学生是清流小学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父亲去世,母亲离家改嫁,非常自卑。学生党员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在学习上,积极帮助该同学进行作业辅导,找出不足之处,并予以纠正。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此次爱心帮扶活动为“接力形式”,实行长期帮扶,一届一届学生党员轮流下去,直至帮扶对象读到高中为止。此次帮扶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党员党性的修养,培养了学生党员爱心奉献的精神,发挥了学生党员模仿带头的作用。

四、关爱孤残,共建和谐,让爱传递。

奉献爱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的是整个社会、所有人每时每刻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奉献爱心,不是勉为其难的事情,它需要人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诚地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奉献爱心,不是跟风式的作秀,它需要为老人和孩子们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经管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长期为老人和孩子送去温暖。

五、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

经管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每批新入党员都将赴琅琊山缅怀烈士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应该勇担时代与社会赋予的重任,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止。

六、爱护校园,人人有责。

经管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全体成员开展播绿活动,并定期进行绿地养护。

七、学习雷锋,我们在行动。

雷锋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雷锋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永恒的榜样。平凡中孕育出的雷锋精神,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好人好事”对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而且向人们展示了人人都能企及的道德高度。我党支部学习雷锋精神,定期开展义务清扫自修室、学生办公室,义务清扫街道等活动。

以上是我们经管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开展的一些创新型活动。每次活动形式多样,反应强烈,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赞誉。同时,师生党员之间更加凝聚,精神贯彻得更加彻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