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
青岛石墨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43年,从日寇手中接管,原为中央直属,印章是“C.P南墅石墨矿”,文革后下放到山东省建材局直管,印章是“山东南墅石墨矿”,1983年10月划归青岛市建材局所管,一直为国有企业。1996年3月改制为“青岛石墨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控股的国家大型二级企业。
该企业由建国初的1953年开始为国家负担石墨科研项目,曾承担了国家原子弹,氢弹等军工必须的科研产品的研制生产,填补了多项世界技术空白。拥有国家级的科研所和实验化验检测设备,是石墨产品国家便准制定解释权单位,是山东商检产品进出口化验认证资质单位,有大型自备发电厂,铁路专线,及转运站仓储库房,机械制造厂,采矿厂,选矿厂,石墨加工制品厂,运输公司等十五个分厂,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在八十年代,其主要产品获两项国家金银质奖,国家企业管理奖,一度受到国家总理的嘉奖。
该企业生产的石墨产品于1953年开始出口,出口地区多达100多个国家,早年是青岛地区唯一的出口创汇企业。多年来企业的石墨出口一直是商检局免检产品,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二级企业,却在2006年宣布破产!现更名为(青岛海湾集团)3422名把青春热血都撒在了为之信任,为之自豪的企业职工们,此时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企业正在将他们推向流浪乞讨的生活境况,大部分干部职工都是无比愤恨,就好像悲观绝望到自己的家没有了似的……后来从执法人员口中得知,该企业不是破产,是重组,也是假破产)。
海口市椰树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价值850万元的土地、厂房被恶意“拍卖”、疯狂侵占一案,是又一起较为典型的侵吞国有资产案。“拍卖”案发生后,数百名工人涌入海南省委、政府、人大、省检察院门口,强烈要求讨回公道。
事情还得从1995年5月说起。当时,以海口市椰树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原海口市化工一厂)作担保,海南兴业工贸发展公司向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营业部贷款450万元。贷款期满后,因兴业工贸发展公司不能按期还款,1999年5月,农行海南省分行营业部向海口市中级法院提起诉讼,同年6月,法院以海南兴业工贸发展公司没有资产偿还为由,判决由海口市椰树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偿还并决定拍卖该公司的土地、厂房还债。该公司不服,上诉至海南省高级法院,不料上诉被驳回。
更蹊跷的是,关于该公司厂房土地的拍卖公告只刊登在《海口晚报》中缝中,消息比火柴盒还小,既没有拍卖单位和地址,也没有拍卖行名称。在6月3日的“公开拍卖”会上,只有一家尚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公司参加竞买。竞买资金至今还未到位。事后查明,所谓公开拍卖,实际上只有拍卖人、竞买人、债主和执行人员4人在场便成交了。
此案经检察机关调查查明,海南兴业工贸发展公司在诉讼前为逃避债务就已恶意转移了资产,事后又串通拍卖人、竞买人等相关人员,以他人的名义低价购买了担保人的国有土地,最终达到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
为此,海南省检察院依法提出检察建议,要求追加兴业工贸发展公司法人代表王兴录等为该案执行人,将该公司已收购地款400万元作为兴业集团资金予以认定和执行,同时建议对玩忽职守的有关人员作出处理。
国有资产流失,是个携带着记忆伤痛的话题,如今,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初始,再添新痕。
这次被陷入漩涡之中的是中信国安(000839,股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安集团”)。8月6日,中信国安和中葡股份(600084,股吧)同时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国安集团已完成改制,国安集团以增资扩股形式引进5家战略投资者,增加注册资本56.6亿元。改制后,中信集团对国安集团的持股比例由100%降至20.945%,黑龙江鼎尚装修工程有限公司持有国安集团19.76%的股权,广东中鼎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国安集团17.78%的股权,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5.81%的股权,北京乾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国安集团15.81%的股权,天津市万顺置业有限公司持有国安集团9.882%的股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国安集团合并资产总额为826.35亿元,合并净资产为115.11亿元。但国安集团却以56亿元的价格,转让公司近80%的股权,且整个招标过程缺乏公开透明。
这场交易不对等的股权改革引发了新一轮国有资产流失的激烈辩论,也再次敲响了警钟: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防止私有化这顶帽子成为束缚国企改革的紧箍咒,相关的制度建设亟待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