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方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等皮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性强。
为加强手足口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有效控制手足口疾病流行,确保幼儿身心健康,特制定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一、加强宣传:
一)宣传工作要点:
通过晨间谈话、午间活动等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广大的师生开展有关手足口病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与任务。对于肠道传染多发季节,加强有关不饮生水、不吃过期变质食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防病从口入”的有关行为的强调至关重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利用宣传窗、家园栏、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对每个幼儿家长各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的卫生知识宣传健康教育,让家长知道该病可防、可控、可治,了解和掌握相关预防知识,让家长和我们幼儿园共同筑起一道安全保垒!
二)、宣传主要内容:
1、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戒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三、做好环境整治工作:
1、做到“三清、三灭”:“三清”,即清垃圾、清污水、清厕所; “三灭”,即灭鼠、灭蚊、灭蝇。
2、活动室、午睡室保持良好的通风,无人环境下定期用紫外线灯消毒;教玩具每天消毒,在含氯25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15分钟或在阳光下暴晒4小时以上;幼儿个人用品按要求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每日对门把手、桌椅板凳台面、以及其它可能触及的物体表面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加强园内食堂、饮用水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途径。
四、晨检工作要点:
1、每天进行晨检、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及时掌握幼儿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幼儿有手足口病等疑似症状或传染性疾病症状,要及时通知家长并送医院检查。
2、对缺勤的幼儿,老师要及时进行调查,摸清原因,并进行跟踪追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向园领导报告。
3、经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要按有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4、因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幼儿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资质的医疗单位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开具健康证明后方可入园进班复学。
五、信息报告
1、手足口病报告时限及程序
幼儿园发现手足口病后,应在第一时间向中心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初次报告,然后立即填写《学校手足口病有关情况统计表》通过电子邮件逐级向上级报告。
2、因手足口病而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可实行复课;因形成污染源而造成手足口病传染流行,其污染源必须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进行彻底根治处理。
为切实加强20XX年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有效应急处置我校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全校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专项工作,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yz
副组长:xsb xdl
成 员:(lue )
消毒员:(lue)
二、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教育
1、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学校各班要做好晨午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及时报告并进行积极治疗。建立每日零报告制度,幼儿有异常症状,班主任要及时报告教导处,教导处及时上报乡教办。
5、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
6、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7、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8、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9、做好校内教室、环境、厕所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工作,保持通风,定时打扫消毒。厕所要随时清扫积水、尿垢、粪便,确保厕所清洁,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10、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11、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三、 我校预防手足口病实施方案
1、认真做好晨检、午检工作
在疫情期间,严格实行晨检、午检和零报告制度,并认真做好学生缺课情况统计和缺课原因追踪记录。每天早上,班主任老师逐一对学生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孩子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校。下午到校后各班班主任再进行一次午检,发现疑似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上报。一旦被卫生部门确诊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要立即停课隔离,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立即对教室、桌凳及相关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我校要将对学生健康状况加强监测,对近期生病的学生进行确诊,掌握病因。做到“四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认真做好各班级消毒工作
学校进行定期全面大扫除,并进行全校消毒。每天用稀释的消毒剂拖擦走廊、楼梯地面、楼梯扶手、厕所等。每天对教室进行喷撒消毒。
3、加强幼儿的卫生教育
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要求学生饭前、便后勤洗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了有效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确保各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实现“有效遏制疫情发展态势,严防疫情大规模暴发,降低病死率”的防控目标。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总体目标:做好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提高重病病例的早期发现,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工作原则:高度重视,沉着应对,分类指导,防治结合,各负其责,强化培训,加强宣传。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成立“黄村卫生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小组”,以加强本院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控工作。
组长:彭致坤
副组长:李莹莹 罗增秋
组员:韦云朝 蓝梦华 苏蓬莲 韦爱华 覃爱华
刘汉元 蒋 璋 王 晶 樊雪梅
三、防控措施
(一)病例的早期发现
1、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XX年版)》(卫发明电〔20XX〕38号)的有关规定,早期发现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重症/危重症病例。
2、若发生聚集性病例,或出现暴发流行,或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标准,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组织医务人员,在疫点/疫区对5岁及以下儿童全面开展手足口病病例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发热、皮疹等异常特征的儿童,科学排查手足口病病例。
(二)疫情报告
1、疑似病例的报告: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XX年版)》及丙类传染病报告的有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2、重症病例的报告:必须经县级以上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会诊,并由专家组组长同意,才能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重症病例进行网络直报。
3、聚集性病例的报告: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均为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市疾控中心报告。
(三)病例的救治和管理
根据“乡镇随访、县级救治、市级重症”的手足口病医疗救治策略,做好对手足口病病例的管理。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有关项目,做好5岁及以下儿童的摸底造册工作;做好5岁及以下发热或皮疹患儿的排查、随访和转诊工作;负责居家隔离治疗病例的追踪、随访,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异常症状时,应立即送定点医院就诊。同时,要做好重症病例出院的随访管理工作。加强本单位感染性疾病工作,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设立发热或皮疹病例专门诊室。负责做好手足口病门诊病例的治疗和管理,一旦发现病例需要留观或住院治疗,要在确保患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转定点医院进一步诊治。
(四)疫情控制
1、散发疫情的处置要求。
(1)轻症病例的处置。发现病例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病例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1周后方可返校(园)上课。要大力开展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2)重症、死亡病例的处置。重症、死亡病例的处置工作是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是全面提高重症病例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要全面做好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科学救治、安全转诊、宣传教育和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对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调和标本采集工作。如病例死亡,要及时开展死亡原因专题分析,须经市级专家组讨论明确诊断后才能进行网络直报并填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专家讨论意见书》。
2、聚集性病例的处置要求。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及时向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
(四)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迅速开展《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XX年版)》学习,在医务人员中普及重症病例的诊疗技术,重点加强以下培训:一是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院内感染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救治及疫情防控的专业技术水平。二是开展本单位和村级(社区站)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努力减少农村儿童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五)加强督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防控工作小组对本院各科进行督导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的发现、报告和救治及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等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疫情扩散、病人救治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部门及个人责任。
一、背景
手足口病(EV71感染)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但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如果发现迟和救治不当,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会引起死亡。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针对目标人群——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以及广大群众,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广泛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对减少和降低该病的感染、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
针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特点,动员和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培训、健康传播和行为干预,使目标人群和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掌握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对策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在各级政府领导下,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采用有针对性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形式,以人性化的手段和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
四、职责
与教育、宣传、新闻等部门协调,建立联系与协调制度,协同开展应对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发挥其技术优势,针对疾病流行情况及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传播策略,加强医院管理,主动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幼托机构的监督管理,积极做好幼托机构和人员的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宣传与新闻部门大众媒体的优势,广泛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防控工作得到落实。
五、组织实施
(一)及时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健康教育科要根据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和趋势,及时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目标和工作任务,注重实效,做到行动积极主动、科学规范、针对性强。
(二)开展技术培训
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健康教育所(科)要提前组织开展医疗、教育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的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手足口病的疫情概况、流行趋势、预防知识要点、健康教育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三)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要求
1、在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医护人员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自觉意识,重点进行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2、在幼教机构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员工的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使他们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每一所幼教机构都设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3、幼教机构要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的防范意识。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4、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开展饭前便后洗手,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孩子共用玩具、毛巾、牙刷、水杯、奶瓶、奶嘴可能会受感染用品的消毒工作,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增强预防意识和能力,开展托幼机构晨间体检,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5、充分发挥各级社区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等机构的作用,通过黑板报、展板、面对面宣传、宣传发放材料等形式,开展辖区内预防手足口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
6、在流行季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电视字幕、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专家热线等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预防手足口病知识的专题宣传和防治动态的新闻报道,使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科学防治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7、健康教育所(科)要根据群众需要,开发出折页、宣传画、爱心提示卡等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及时发放到托幼机构和广大群众手中。
8、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广大城乡居民讲卫生、除陋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20XX年5月2日被列入国家规定的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该病可在多年龄组引起感染,但常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临床表现主要以手、足、臀、口腔粘膜等部位斑丘疹和发热为特征,如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迟缓性麻痹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为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二、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正确估计疫情形势,将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及时调整到当前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责任,保障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二)成立防治工作小组。成立防治手足口病领导小组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小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小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的技术指导及相关标本的采集指导;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医疗救护的诊断、治疗技术指导。
(三)严格实行防治工作责任制。为确保把防治工作抓紧抓好,各负其责,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三、技术措施
(一)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全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疾控中心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人后,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或电话报疫情。
(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疾病控制机构加强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和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主动监测工作,做到监测关口前移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早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落实首诊责任制,强化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意识,争取在传染病病人就诊的医疗机构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工作,将传染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四)完善诊疗记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项目齐全的门诊日志,各医院的出入院登记必须详细、认真填写,必须要有详细的家庭地址、家长姓名,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索。
(五)旗医院为我旗传染病患者救治单位,其它医疗保健机构、蒙医医院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及时转诊至旗医院传染病区进行救治,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以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正面介绍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告戒家长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不要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七)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各单位要尽快组织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进一步充实、提高防治队伍的技术力量。一是开展预防控制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消毒等疫情处置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疗人员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等知识的培训,使临床医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乡医、村医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各单位要保证防治疾病所需经费。
(二)人员保障。及时调配、充实各类技术人员,充实到防病一线,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
(三)物资保障。做好消毒、杀虫药械及各类器械用品的储备,疾控、医疗机构要配备必要的车辆和通信器材,以保障信息畅通和行动迅速。
为切实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保护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利政办20xx67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手足口病疫情,确保手足口病病情不蔓延,不扩散;确保手足口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确保重症病例得到最好救治,不出现死亡病例;确保平稳度过疫情高峰期,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
二、工作原则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三、组织机构
为正确分析判断疫情形势,保障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成立旧城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村、各中小学、卫生院、防疫站及村卫生室等相关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成立相应组织,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防控体系。
四、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实行包保责任制
严格落实包保工作责任制,实行“三条线”。一是行政线。包村镇干部包到村,村两委成员包到村民组;二是技术线。卫生院、防疫站人员包到村,村卫生室人员包到村民组,包到患者本人;三是教育线。中心校人员划片包到学校,校长包到班级,教师包到学生。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重点是留守儿童。
(二)信息收集
卫生院、防疫站和中心校要明确一名联系人,各中小学、村卫生室要明确一名联络员。自6月20日起,各责任单位每天将辖区晨午检情况及疫情报至主管部门,再由主管部门汇总上报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零报告制度。
(三)医疗救治
发现疑似病人后,包保责任人应负责将其送往指定医院就诊,由镇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上报县疾控中心进行确诊。
(四)疫情处置
1、疫情确诊后,由县疾控中心和镇卫生服务中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疫情处置控制疫情蔓延,镇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配合工作。
2、辖区责任单位负责出院病人每日疫情追踪随访,上报镇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五)积极开展防病知识宣传
积极开展健康卫生知识普及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责任单位以社区宣传栏、黑板报、墙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防控手足口病知识教育,告诫群众流行季节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者接触,纠正不良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六)强化业务培训
镇卫生院应积极联系县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对我镇各村卫生室负责人、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熟悉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七)保障措施
各责任单位应加大经费投入,按照应急处置的要求,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保障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明确专人分管,专人负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五、加强检查,落实奖惩
1、镇工商、卫生等部门加强对辖区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质量进行检查,防止食源性感染,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场所要严管重罚,直至取缔其经营资格。
2、镇督查组负责对责任单位落实措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3、各责任单位防控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领导重视不够,措施未落实,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包保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将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