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噪声聋案例

时间: 07-31 栏目:案例
篇一:噪声事故相关案例(1058字)

李某在钢厂工作9年,因工作现场噪音大,造成他噪声性耳聋转变为神经性耳聋。

原因:

噪声对人的听力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噪声环境下出现的听力疲劳,即听觉受强噪声的损害,当离开噪音环境,在安静的地方耳朵里仍嗡嗡作响,即耳鸣。耳鸣反过来掩盖听力,此时如果互相交谈,则听不清说话声。待过一段时间后,耳鸣消失,听力即能恢复,这就是听力疲劳现象。听力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病理生理现象,听神经细胞并未受到实质性损害。另一种情况是长时间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下工作,听神经细胞在噪声的刺激下,发生病理性损害及退行性变,就使暂时性听力下降变为永久性听力下降,叫做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进展缓慢,在耳聋的初期很少有人自己能感到耳聋,而是在耳聋发展到晚期,直到听说话都感到困难时才发现自己耳朵聋了。这是因为,噪声引起的耳聋一开始是损伤听觉器官的高频听力区,即4000赫兹以上,再进一步损伤3000赫兹的听力区,接着是2000赫兹,到晚期损伤2000赫兹以下的低频区。而人们平时说话产生的声音频率范围正是在1000~2000赫兹的低频区。

预防:观察对象、听力损伤及噪声聋者,应加强个人听力防护。其他症状者可进行对症治疗。听力损伤者听力下降56dB以上,应佩戴助听器。对观察对象和轻度听力损伤者,应加强防护措施,一般不需要调离噪声作业环境。对中度听力损伤者,可考虑安排对听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对重度听力损伤及噪声聋者应调离噪声环境。对噪声敏感者(即在噪声环境下作业一年内,听力损失观察对象达Ⅲ级及Ⅲ级以上者)应该考虑调离噪声作业环境。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 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 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同时还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

因此,工人生产作业环境应当消除声源或尽可能降低噪声强度。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同时采取吸声、消声、隔声和隔振等措施,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

对生产场所的噪声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或必须在特殊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工作时,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这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是戴用耳塞、耳罩,目前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戴舒适方便等优点。

篇二:职业病噪声聋案例(1267字)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要点

一、在工作环境中有长期接触较强(>90分贝)噪声或一次接触强烈噪声(>140分贝)的职业史;

二、初期检查听力曲线在3000~6000 Hz处出现一“V”型下陷,患者仅有耳鸣,尚无耳聋,进一步发展,“V”型凹陷增大变宽,听力曲线从低频到高频呈斜坡型下降,多为双侧对称性。

三、排除药物性,感染以及其它引起耳聋的原因。

四、不仅有听力损伤情况,尚伴有头昏、头痛、耳鸣、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以及其它系统相应的临床表现。

五、凡高频(3000、4000、6000 Hz)任一频段听力损失>=30dB(A)双耳平均听阈达到以下标准,可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噪声聋;

1. 轻度:轻微讲话听不清,听力稍下降至26-40dB者。

2. 中度:一般声音讲话听不清,听力下降平均达41-55dB者。

3. 重度:大声说话听力困难,双耳平均听力下降56-70dB。

4. 严重度:大声讲话严重听力困难,双耳平均听力下降至71-90dB。

5. 极严重:大声讲话听不见,双耳平均听力下降至91分贝以上。

六、突然耳痛、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耳道流血、鼓膜穿孔者。

职业性噪声聋伤残等级与劳动能力丧失程度评定

一、平时不能用语言与人对话、交流、易怒、烦躁或抑郁、沉闷不语。双耳平均听力损失>=91dBHL,评伤残4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二、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双耳听力平均损失>=81dBHL,可评为伤残5级;双耳听力损伤>=71dBHL时,可评伤残6级,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三、当双耳听损>=57dBHL时,评定为伤残7级;双耳听损>=41dBHL,或一耳>=91dBHL,可评定伤残8级,属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四、当双耳听力损失>=31dBHL,或一耳>=71dBHL,可评伤残9级;双耳听损>=26dBHL,或一耳听损>=56dBHL,可评定伤残10级,属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五、爆震性耳聋致一侧或双侧鼓膜穿孔,治疗后无听力损失者,为无劳动能力丧失,虽然鼓膜已修补或自行治愈,但听力下降仍不能恢复的,听力损失为26-55dB者可评为伤残9-10级,属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备注】

1. 慢性噪声聋行双耳纯音(气导)测听,受试者应脱离噪声环境后12-16h为测定听力的筛选时间;听力下降达中度聋以上者,应进行复查,复查时间为脱离噪声环境48h以后;如前两次测定结果听力下降达重度噪声聋,脱离噪声的一周后再进行复查。

2. 噪声聋双耳听力下降值计算方法:

(1)30岁以上受检者在计算听阈值时,应从实测中扣除其年龄修正值后,取国际GB7582-87声学一耳科正常人的气导听阈与年龄和性别关系中数值。

纯音气导阈的年龄修正值(dB)

(2)双耳听力损失计算:

双耳听力损失

=(听力好耳语频气导听阈均值×4+听力较差耳均值)/5在标定听值时,小数点后尾数采取4舍5入法进为整数。

3. 购置助听器属正常赔偿费用范围。

以上是我在相关职业病网站上找到的,希望能帮到您。

篇三:职业性噪声聋案例(1149字)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第42条的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下列因素:(一)病人的职业史;(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三)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廖先生的工友李某,长期在工厂的噪音环境中工作,现已经耳聋程度较重,廖先生想问,向他这种情况,能不能申报工伤。关于职业性噪声聋,我国也有具体到职业性噪声聋,我国也有专门的国家标准。根据《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一2002),职业性噪声聋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诊断原则指出,该职业病应根据明确的职业噪声接触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的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结合动态观察资料,现场卫生学调查,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听力损失,即可诊断。

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如果经诊断,李先生确实属于职业性噪声聋,则应申报工伤。根据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专门的国家标准。根据《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一2002),职业性噪声聋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诊断原则指出,该职业病应根据明确的职业噪声接触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的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结合动态观察资料,现场卫生学调查,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听力损失,即可诊断。

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如果经诊断,李先生确实属于职业性噪声聋,则应申报工伤。根据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