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虎妈式教育成功案例

时间: 07-27 栏目:案例
篇一:虎妈式教育成功案例(1550字)

你赞成虎妈式的教育吗?”这是一个媒体工作者问我的问题。我告诉她,我最赞成虎妈的一句话,就是当记者在她女儿进入常春藤名校时,她对记者说:“这是Sofia(她女儿)自己的努力,不是我的功劳。”

虎妈的故事,我想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多做介绍了。我认为虎妈的运气很好,有两个愿意配合她,而且足够强悍的女儿。如果她碰到的是个弱势孩子,或者是极度叛逆的孩子,可能情况会变的非常的糟糕。

我曾认得另一个“虎妈”,有三个女儿,各各长的水灵,功课又好,各有特色与才华。这个虎妈对女儿也是要求严格,从小连功课进度都亲身参与,考前更是帮助温习功课,一切按照她的进度来。老大个性坚强,很配合虎妈的教育方式,结果不负虎妈所愿,一路名校毕业,毕业之后来了美国,继续读名校。而后在大公司做事,从事研究工作。

第二个女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也非常有才华,长的又是个古典美人,小学时就以文章、诗歌出名。她的个性比较纤细、敏感,很不配合虎妈的教导。虎妈常常当着人的面给孩子难堪,这个孩子内在个性很强,选择不合作态度,持续和虎妈抗衡。高中时期,精神出了问题,一直到现在,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了,那么好的一个孩子就这样被毁了。

我看过虎妈对女儿的10大禁止条例,看后只有深深的叹息。或许她最初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她这么做,太不尊重自己孩子的意愿了。她不但帮着孩子过了她们的生活,而且当孩子不同意她时,用辱骂、威胁、逼迫的手段让孩子听她的。或许这样的方法可以奏效,但是这种做法太不文明,太丑陋了。

她让她孩子十几年的生活里,充满了辱骂、威胁性的字眼,生活的没有品质。即使她的女儿进入了常春藤名校,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谁知道在这种压力下生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发生什么?很多的后遗症,或许在这个年龄看不到,但是在人生未来的日子会显现出来。

她可以选用比较平和的方法,我相信结果还是可以一样的,她的女儿仍然能够进入常春藤名校,但是我相信那样做,她的女儿可以多出很多愉快的时光,可供回忆的记忆。我们所用的方法,通常是我们上一辈的一种延续,等她的女儿长大了,又是否会用同样的方法教导她们的下一代?这样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我只可以想到一句成语“流毒无穷”。

美国的学校喜欢说我们要培育的是一个“wellroundedperson“,也就是一个很全方位的人。我认为一个全方位的人,不止是技术程面的,而且包括了心灵。我们给孩子的可以是一个喜悦的生命,一份祥和且宁静的感觉,让他们全力的发挥他们自己,才会生活的有活力。

当他们低迷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受到打击的时候,他们心底的这份宁静与活力,才能支持他们从新站起来,再次面对更大的逆境。而我们做父母的,只能静静的,作为他们的避风港。不见得能为他们遮风挡雨,但是至少在他们受伤的时候,成为他们占时疗伤的地方,给他们一个他们愿意栖息之处。

有多少的孩子,是真正想要进入常春藤的?有多少的父母是自己想要孩子进入常春藤的?为了自己的目的,逼迫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走自己设定的路,是自己的自私,还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幸福?那个虎妈说:“孩子将来会了解我所做而感激的。“她还用“虎妈战歌”作为她书的封面,听起来洋洋自得,充满荣光。没有一丝愧疚,没有一丝怀疑。

生命瞬间即逝,我们给了孩子十几年痛苦的时光,然后拿到了一个我们要的成果,我们告诉我们自己,孩子会感激这个成果。孩子是真的会感激吗?我们真的确定孩子要的是我们所给的吗?或许有的孩子会足够强悍,会感激这个成果,但是我也听说有个被父母逼迫学医的男孩,在拿到文凭的当晚,自杀在文凭前面。

当我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来,告诉我他们班上有同学的妈妈是个虎妈,要我去和她谈一谈。我莞尔一笑,问他:“所以,你认为我不是虎妈?”他很肯定的告诉我:“你不是!”我听了真的很高兴,我想这是我心里最大的满足。

篇二:虎妈式教育成功案例(929字)

虎妈狼爸式的另类教育,更像是民间偏方。孩子教育问题固非“急病”,家长宁愿不走寻常路,往往是源于急功近利的“天才梦”。

国人从来重视家庭教育,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至于如何教,则似乎少有通行标准。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国的传统教育,大致还是比较严厉的。严厉的教育之下,我们既出产了孟子这样的思想家,也出产了孔乙己这样等而下之的庸众。

这两年,家庭教育似乎颇有“复古”趋势。都说中国孩子是“小皇帝”,但“小皇帝”其实也不好做,他们背后有一群望子成龙、害怕“输在起跑线上”的“如狼似虎”的家长——近年来,“虎妈”蔡美儿和“狼爸”萧百佑,以严厉教育使儿女进入名校,走红的同时也饱受批评。也许受上述“成功”案例的刺激,年初有南京鹰爸让4岁孩子在暴风雪中裸跑的新闻,最近又出现了武汉鹰爸让孩子自幼洗冷水澡、长跑等极限训练的报道。

孔子曾经强调过“因材施教”,意思是教无定法。教育方式之难,其实难在“考评”。教育方式无法复制,正如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是,一些基本的元素,比如对孩子的尊重和欣赏,良好的习惯、幸福感、独立人格的形成等,则是家庭教育的通行良方。与之相比,虎妈狼爸式的另类教育,更像是民间偏方。

“偏方”有时候背离科学。比如,让孩子从小开始冷水浴和长跑,难言符合身体成长规律或运动规律。不信良方信偏方,本是“病急乱投医”的表现。孩子教育问题固非“急病”,家长宁愿不走寻常路,往往是源于急功近利的“天才梦”。正如武汉这位家长所强调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不过,他可能误解了这句名言中“天才”的内涵。

另类教育的成功具有煽动性,对此需要冷静以对。正如总归会有某人买彩票中大奖,但与其把成功寄托在购买彩票中大奖上,还不如勤劳致富来得更现实和牢靠。事实上,棍棒教育、虎狼政策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同样多失败的案例。比如,去年广东狼爸殴打亲生女儿致死、上个月乐清狼爸体罚女儿致死等例子。

适当尝试个性化教育固然是需要的,但是,一是需要认识其成功的偶然性和风险;二是需要检讨我们的动机——如果想走“终南捷径”而拿孩子做实验品,那么,另类教育其实反映了父母的自私。米兰·昆德拉曾把生命比喻为一幅注定无法修改的草图,当我们在这张白纸上落笔时,我们其实无权率意泼墨。

篇三:虎妈式教育成功案例(2479字)

一堆家规,将女儿送进哈佛;一根藤条,将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虎妈”、“狼爸”的严厉教子方式让人记忆犹新。而眼下,又出现了一位日本妈妈,用相对宽松的教育方式将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部送进了哈佛大学。

一面是“虎妈”、“狼爸”近乎专制的严厉教育方式带来的成功,另一面是“哈佛妈妈”相对宽松教育下走进世界最高学府的荣耀,父母们疑惑了:到底是严厉的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宽松式的教育更加科学?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虎妈”“狼爸”刚唱罢,“哈佛妈妈”又登台

“绝不允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允许自己选择课外活动”、“无条件服从家长的一切要求”、“不许去同学家串门”,“虎妈”、“狼爸”用一系列严厉家教要求孩子沿着他们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据媒体报道,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模仿,但也让部分家长直呼“变态”。

就在对他们的讨论稍稍平息的时候,“哈佛妈妈”出现了。日本妈妈森田友代的著作《哈佛老妈的教育笔记》一书中,提出了“放任式”家教与“目标式”培养法,即把东方式家庭教育中的“权威父母”和西方式的“平等交流”相结合。这是继“虎妈”、“狼爸”之后,又一位让万千家长羡慕的“教子成功”的案例,它引发的讨论绝不亚于“虎妈”、“狼爸”曾经激起的“争论硝烟”。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教育形式,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庭的家教模式各不相同,究竟哪种方法更可行?哪种方法更科学呢?

严厉还是宽松?这是一个问题

古代社会,家长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权威。朱熹《朱子家礼》有云:“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儿女必须服从父母严厉的管教。

而今,随着社会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文明的提高,加之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家长们开始转变观念。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渐渐变得迁就和宽松,但当家长们看到“虎妈”、“狼爸”那样严厉的家教方式带来的成功时,这些家长有些矛盾和动摇了。

“我也不愿意强迫孩子,不这么做又不行。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放任他发展,将来怎么跟别人竞争?”陕西安康的唐女士是一位17岁孩子的母亲。她说,自己对孩子的家教比较严厉,假期辅导班必上,即使不愿意也得强迫他去。

但孩子的表现却让她担忧:“英语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也从不主动跟我交流。”严厉的鞭子似乎并不能驱赶着孩子走向既定的目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是一种专制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是缺乏民主平等意识,不尊重孩子权利的表现,这种功利化追求驱使下的教育方式产生的“成功”只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不可取的。

“但另一方面,孩子是需要严格管教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立规矩、明是非。我反对棍棒教育,但惩戒是必须的。”孙云晓补充道,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谓惩戒,意指当孩子出现某些偏差时,采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其反思错误,总结教训,让其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善待儿童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方法,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好孩子,要让孩子真正认识错误,不惧怕错误、改正错误,这样才能练就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要是犯错就用打骂的方式解决,孩子或许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权威民主最科学,还要因性施教、个性施教

“我也尝试过做虎妈狼爸,为孩子制定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并且强制她完成。但后来发现,跟她好好说,征求她的意见,给她鼓励和夸奖,她反倒能耐心地听取建议。于是,我放弃了以前的方法,有什么事情我们会相互讨论,平等对话。”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师罗自文告诉记者。

孙云晓认为,权威、民主的教育才是最科学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权威和威信,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理解和尊重,给他自由,好的教育是给孩子自由的教育。对孩子严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权威不是专制,民主不是溺爱。

“对孩子严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比如不能撒谎,不能欺负别人,不许过度玩网络游戏,这些方面要严格,严格要求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依然可以获得自由,可以和同伴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发展。这就是宽严有度。”孙云晓表示,一个通行的理念是,孩子10岁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核心便是明辨是非,孩子0到1岁的时候,对他要无条件的爱,这样他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2到4岁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其明辨是非;5到10岁便要进一步高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段时间是一生的基础、最重要的阶段,也是立规矩的黄金时段;但10岁以后就要开始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听取他的意见和想法,用道理说服他而非强制他。他说,根据国内外家庭教育研究的发现,孩子成才率最高的家庭是权威民主型的家庭,而不是专制家庭。

孙云晓补充说,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个性施教。把性别跟个性结合起来,是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

端正教育心态,成功的定义并不唯一

网上有一则被网友广泛转发的微博:“小时候,我经常纠结:长大后,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呢?长大后,我才发现:我真的想太多了。”一则只为逗乐的笑话却折射出了孩子从小被灌输的理念,成功就是上名校。而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便是考上好大学,考出好成绩。

唐女士对孩子的目标明确而清晰,考上清华或者北大。她说,“最次也要重点大学。”

孙云晓表示,上名校、考高分只是世俗意义的成功。他给了我们三个成功的标准:“一是发展。成功不是比较,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所谓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三是和谐,即身心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孙云晓说,儿童时代就是不断探索实践、发现自己的过程。要明白孩子的学习有趋利避害、取易避难的特点,他们的兴趣是容易变化的,认识自己需要一个过程,不必要求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到底,允许他们探索自己。“但这种探索一定要建立在定好规则的基础之上,跟孩子谈好按规则办事很重要,孩子起码会懂得定规则多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重要责任是引导他们选择能发挥他们智能优势的领域,这就是成功的诀窍。

篇四:虎妈式教育成功案例(1918字)

历史上樊增祥的成功是刻苦勤奋读书,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然后进仕途,当大官。樊增祥在晚清虽然当了大官,但是,1909年至1911年5月,樊增祥也曾积极支持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却站在革命对立面。1912年后无可奈何定居北京,退居民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计,樊增祥甚至去给比自己小38岁的梅兰芳当文词老师,给其修改戏曲文词,聊以糊口。经樊增祥修改过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等京剧的道白与唱词,颇有文采,这对梅兰芳在京剧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作为官员,樊增祥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官员,在政务上并没有什么建树,就是满清的一条比较忠实的走狗而已。作为文人的樊增祥的文学成就也就是作诗填词,数量之多,确实是稀世罕见。大约除了乾隆帝之外,一生作诗最多的文人恐怕就是这个樊增祥了,可惜,三万多首诗词,至今几乎一首不传。

今天的中国现代版的樊增祥又怎样呢?中国的打骂羞辱教育传统有时也会“成功”,比如可以在科举场上取得所谓的“成功”,在“仕途”上取得所谓的“成功”,但是也仅此而已。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个有伟大创举的科学家、艺术家是在家庭粗暴的打骂与严厉的管教中得以成长的。相反,中国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大数学家陈省身在他九十岁高龄的时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这样告诫着中国的父母们:“顶有出息的小孩,很少是父母管出来的。小孩有能力,有机会,自然能发展,你管凶了,那就糟了。”《九十初度说数学》一文(全文见文池主编,陈珺执行主编,《宇宙简史》,线装书局2003年1月出版,第407页。)中国的那种“狼爸虎妈”式的教育,有时对于应试确实会有一点效果,但是考试成功,能够进某大学,其实离一个人的真正成功尚有遥远的距离。真正的教育成功是他能够为人类的文明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同时在这个过程又获得了自己的人生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正如樊燮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的要求,小儿子樊增祥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连过科举三关:秀才、举人、进士,然后做官,做大官。其实这也是极具偶然性的。因为,在中国自古以来,同样刻苦,同样勤奋,同样聪明才智过人的中国学子失败在科举场与官场上的比比皆是。连左宗棠这样的人,都只能够以举人为官。极端的个案其实没有普遍的可学性。就像一个父亲用激励的办法把自己的聋哑的女儿教育成哈佛博士一样——那也是不可仿效的。因为,除了特殊个案之外,至少还有哈佛大学对聋哑人没有歧视与偏见,否则,先天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孩子怎么可能进中国的名牌大学?成绩再好,也会被排除在外的。

在美国的中国虎妈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够进哈佛耶鲁,在中国的狼爸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够进北大清华,即使只是个案,但是离所谓的“成功”为时还太早。我坚信:虽然靠骂,有时可以骂进哈佛、耶鲁,靠打,有时也可以“打”进北大清华,但是,我知道世界上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都不是在父母粗暴的打骂声成长的。英国的牛顿、瓦特,美国的爱迪生,德国的爱因斯坦,最近去世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人类第一台个人电脑的发明创造者乔布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中国的大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等等,这些真正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都是在比较人性、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中得以成长的。因为很简单,真正的成功是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创造成果。而一个人的创造力是不可能在恐惧中得以发展的,而只能够在自由和平的心境中产生。因为打骂之下可以出“孝子”,其实也可以出“逆子”,却出不了一个有爱心的人,成不了一个合格的公民。即使不算这些极端的创造人类文明的巨人,在一般层面来说,美国人在自由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出来的能够进哈佛、耶鲁的学生又有多少?而且涌现在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才又有多少?即使作为普通人,其实过得也比那些在幼儿时就开始受到严厉管教的孩子过得幸福,因为一个人的童年的幸福快乐能够为他一生的幸福奠基。让儿童在羞辱与暴力中度过,那就等于在一个人的底色上打上了阴暗的底子。自由教育,不会让杰出的天才被扼杀,也不会让一个普通人过得很阴暗,很纠结。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阳光的心态,健康的身体,感受生活的美好,也远比拼命做人上人,争取到一个羞辱他人的资格要好。

中国的“狼爸虎妈”,你们的教育现在即言成功,尚为时过早,等你们的孩子有了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那样的成就,为人类的文明与福祉作出了杰出贡献,或者让你的孩子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的时候,再来言说你们的成功教育吧。中国现在需要保护童年,保护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的自然天性面前,致命的自负其实是一种愚蠢。卢梭说过:出自造物主的是好的,一到人的手中就变坏了。因此,给孩子身心以自由发展的机会,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那才是正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