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失败案例
几乎所有求职者都会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面试苦心准备一番,但其中不少人在面试结束后却依旧“死得不明不白”。其中每年在求职路上倒在面试最后5分钟的人不在少数。根据一项在线调查显示:超过97%的面试官都会在面试的最后时刻抛出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的吗?”你真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吗?面对这个问题,你万不可掉以轻心!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最后5分钟失败案例”,作为反面教材,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八字没一撇就谈薪水
主角:Jim
身份:市场专员
网上有很多求职攻略会写到“初次面试不宜谈薪酬”,但做市场的Jim并不这样想。Jim认为如果薪酬不合适,其它谈了也白谈,浪费彼此时间。于是Jim通常会在面试官最后问他有什么问题需要提时,直截了当地询问关于其所应聘职位的薪水情况。有时Jim甚至会在电话面试中就表明:“生活压力太大,不到XXXX元月薪我不考虑。”Jim说:“应聘前我对相关职位的大体薪酬情况已经做了解,再加上我个人的生活成本,对薪水会有一定要求。这是理性要求,不是漫天要价,如果企业方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接下来就可以不用谈复试或是终面了。薪水不是万能的,但太低的薪水是万万不能的。”
Tips:面试是双方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是双方通过了解按照各自的准则进行薪酬谈判的过程。薪酬谈判成功的条件之一:需要相互了解清楚。企业方要对求职者做出更详细的评判,而求职者也需要通过面试了解企业的各方面情况。所以在面试中过早提出薪酬要求,反而会错失可谈的时机。另外,如果不是业内牛人的话,多站在企业角度思考一些问题,方能找到谈判的切入点。
请不要高估自己
主角:Keira
身份:工作3年总经理秘书
经过3年的磨练,Keira觉得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技能都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当Keira在报纸上看到一家500强外企在招聘部门经理秘书时,信心十足地认为以自己眼下的资历这个职位非她莫属。Keira在面试环节的前30分钟里表现得都算不错,然而却栽在了最后5分钟的“提问环节”上。
Keira最后5分钟的提问让面试官啼笑皆非。Keira问道:“我只想提两个问题:一,听说贵公司遭受金融风暴的打击较深,这一季度公布的财报不是很好,请问公司有什么对策?二,最近你们的竞争对手XX公司出台了一系列推广新产品的市场活动,收效很不错,而你们的新产品却迟迟没有推出,请问贵公司在新产品推广上是怎么考虑的?具体有哪些市场推广计划呢?”
面对Keira一脸傲气的样子,面试官很有礼貌地笑了笑,用标准的公关辞令回避了这些问题。Keira在面试之后感觉很好,却一直都没接到对方公司的复试通知……
Tips:Keira面试的是部门经理秘书,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政职位,并非总经理秘书,更不是董事会秘书,而Keira最后的提问姿态完全是站在高管或者媒体记者的立场上,自然会令面试官啼笑皆非。最后的面试提问环节,看似面试官创造出一股随意开放的气氛,给予求职者充分的提问空间,但面试官暗中考量的是,求职者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是否在于这份工作本身,对于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等是否认同。在其位谋其职,求职者请不要在面试时过分高估自己;而“知彼”方能判断未来的职位和公司是否适合自己,也请不要浪费了提问的机会。
最后一问应避免“条件反射”
主角:Alice
身份:应届毕业生
在经过一番谨慎而又紧张的面试后,Alice总会听到面试官以一种看似自然而又礼貌的口气向她提问:“今天的面试就到这里了,不知您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要问?”每每此时,Alice总会回答“没问题”。其实,每次面试前Alice已经预先想到面试官会有这么一问,Alice在面试前也会针对这一问题,在网上查看诸多求职攻略,进行预先备课。可每每临场,到了这至关重要的一问时,Alice仍然会条件反射性的回答对方自己“没问题”了。
Tips:其实这最后一问往往是整个面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也是大有讲究。作为求职者,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既不能表现得太过于随便,更不能表现出过分热切和过分迫切的心情,因为你的表现和回答将会直接影响到这次求职的成功与否。因此,求职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最好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适当提问、理智回答。
最后5分钟如何赢得面试官的好感: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面试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问题你若能回答得漂亮,说不定可以大大增加你的面试成功机率。以下为你提供可供参考的几个问题:
1。贵公司对这项职务的期望目标是什么?有没有什么部分是我可以努力的地方?
2。贵公司是否有正式或非正式培训?
3。贵公司的升迁渠道如何?
4。贵公司在海内外都设有分公司,将来是否有外派、轮调的机会?
5。在项目的执行分工上,是否有资深的人员能够带领新进者,并让新进者有发挥的机会?
6。贵公司强调的团队合作中,其它的成员素质和特点如何?
7。贵公司是否鼓励在职进修?对于在职进修的补助办法如何?
8。能否为我介绍一下工作环境,或者是否有机会能参观一下贵公司?
至于薪水待遇、年假天数、年终奖金、福利措施等问题,有些面试官在面试时会直接向求职者提出。如果对方没有提及,对于找第一份工作的新人而言,此类问题比较不适合提出,除非你有对方不得不录取你的条件。
另外,也有人在面试结束前会谦虚得请教面试官:您认为我今天的表现如何?录取的机率有多大?通常,这个问题也会让对方认为,你对这份工作抱有很大的决心和企图心;而你也可以试着从对方的回答中,约略猜测出自己成功的机率有多大,并且作为下一次面试时表现的参考。
大家都喊大学生就业难,而且骂爹的骂爹,骂娘的骂娘,但就这个女生而言,她能够抱怨的只有她自己。
我是在一次大学生就业论坛上遇到她的,她现身说法,说自己想找一份化妆品公司的销售工作,被五家公司面试过五次,但回回都被拒绝!她回来叹息:大学生找工作真难!
但是,站在我眼前的她,形象很漂亮,气质很优雅,大学很有名,专业很牛棒!这样的女生,要找一份她所说的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的化妆品销售工作都不能,中国还行吗?中国教育还行吗?中国大学生还行吗?
中国很行。中国教育也很行。中国大学生更行!但为什么她面试五次都不行?
为了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前景,我向她开火了:
我说:“亲爱的,你知道你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吗?因为你不会面试!这五家公司,肯定每家都问了你同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相关的销售经验?而你的回答,一定是……”
“没有!”女生抢在我前面回答。
我说:“你明明有这方面经验,岂能说没有呢!你怎么可能没有呢!你平时买化妆品吗?当然!那你可以告诉面试官,你把每次买化妆品的过程,都当作是一次考察销售的体验,体验销售的过程,体验销售的感觉,你并没有直接做过挣钱的销售工作,但你每次向同学朋友推荐你喜欢的化妆品,都是一次自发的销售行动,都是一种最真实和最有效的推销行为……”
这可不是什么强词夺理,更不是廉价的脑筋急转弯,这是面试的基本常识: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把自己的各种经历,包括实习经历和个人生活经历,和招聘公司对你的工作需求挂起钩来!
要求大学生拥有与每一个面试公司相关工作经验是不现实的。但至少你要做足功课,把自己短暂青春里面相关的东西清理一下,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无论充分还是勉强,好歹找到和这家公司需求的链接点,先给公司一个雇你的理由!哪怕是基于礼貌和尊重的“强词夺理”,也能打动面试者。说到底,任何公司雇佣入门级的员工,都是有培训的。你有没有这份工作经验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但你有没有这份志在必得的心态,却是企业最最看重的个人财富!
缺乏面试技巧,是这个女生求职失败的直接原因、技术原因。但深入探索她的挫折理由,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上更多的问题。
这个女生确实喜欢化妆品销售工作。她申请的五家公司,都是同一行业。但对于这样一份自己情有独钟的工作,她大学四年,居然从来没有为参加这个行业做过任何努力。正式的实习不用说是没有的,非正式的尝试也根本没有。其实她只要稍加努力,为此付出哪怕几天、一周的时间,她的面试结果肯定就不一样。
她问我:“什么是非正式的尝试?几天时间真能make一个difference吗?”
我说:“当然,比如你会后立即到一家商场去,找一个面善的销售女郎,和她搭讪,买她点东西,留她一个号码——我向她要号码她会狐疑,你问她要号码她只会喜欢——然后约她出来喝咖啡,吃东西,请教销售问题,拜她为师……“几次下来,下次你去面试时,人家向你提出‘有没有工作经验’这个棘手问题时,你就可以更加真实而自信地回答:尽管我还没有正式的、全职的经验,但我是如此热爱这份工作,我甚至自己花钱请了一个师傅教我,她是香奈儿(或欧莱雅)公司的销售代表玫瑰红小姐,瞧,这是我帮她出货时的照片!”
面对这样狂热的求职者,公司不立即雇佣才怪呢!
这位女生最后一个问题:她居然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谁?我以为我是谁啊?不知道我是谁,并不说明这个女孩子不是谁——但却说明她对于求职指导、求职知识了解得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此付出过任何注意力。毕竟,我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是说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人之一。上述那些求职的建议和常识,我不知道说过多少遍!她如果大学期间,把求职当作一门知识来稍加学习,毕业求职,肯定也就不会那么惨!
要言不烦,请大家原谅我把这个女生的三大问题,再罗列一遍:
1。她不懂得基本的面试技巧。
2。她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没有为了自己理想的就业做一点具体的准备,而这是必须的。
3。她在受教育期间没有树立职业中心意识,在她的学生生涯和职业生涯之间,她没有建起一座桥,而留下了一道鸿沟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很多,大家尽管骂娘。但就这个论坛上这个想做化妆品销售的女生而言,她五次面试而没有获得机会的原因,惟一的原因在于她自己!企业给了她五次机会,而她,却不肯给企业一次机会,最后自己失去了机会。
对了,这个女生叫胭脂。作为化妆品,胭脂惟一的作用,是涂到脸上才有价值;作为大学生,胭脂惟一的成功,是通过一个就业位置为社会服务才有意义。所以,大学期间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职业意识,并为之做好充分准备(比如相关实习、活动、应用),是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的重要保障。
最后送大家一个15年前的老故事:新东方王强老师在美国读完计算机硕士后,得到贝尔实验室一个面试机会,谈到最后,面试官说:“你很棒,可惜没有工作经验……”王强抢过话题反问道:“你说的‘工作经验’是什么意思?假如校外工作经验是惟一的经验,我也许没有,但校内工作经验,我就太多太多了。校内工作经验难道不算经验吗?”说得贝尔实验室的面试官口服心服,当场给了他工作。
那时候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对于王强的意义,应该说约等于后来新东方上市。
笔试第三名,面试却失败了
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出来时,发现自己考得不错,那个岗位有近百人竞争,我考了第3名,按照1∶3的比率,我终于进入面试范围。
2月18日那天,我如约去国家税务局参加面试,大致知道了国家公务员面试流程。
15分钟答三题
面试当天,考生首先在指定地点集合,按照报考部门的不同分组同时进行面试。各小组负责老师在面试开始前,按照小组成员报考岗位的不同再分成若干小队,由队中成员抽签决定各队的面试顺序;然后小队内成员各自抽签决定自己的出场顺序。
个人的经验是,可以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和自己同岗位竞争对手之间进行交谈,暗中收集一些对手的信息,有利于在面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点。
在面试过程中,在主考官讲述完毕,考生表示已经听懂面试题目之后,计时开始,一般时间为15分钟左右。
我面试那天,一共有三道题目。第一题关于工作岗位与自身优势的分析;第二题属于情景题,问如果领导临时有事分配给你一项重要任务,而你很清楚自己不是最适合的人选时你会怎么办;第三题则是关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现代意义的理解——可谓将面试的三大热点都涉及了。考生可以在备好的纸张上简单地做些准备,列个提纲,然后再回答问题,以便回答时保持流畅。
考官说我太紧张
我一进考场,考官就把三个题目逐一念了一遍,确定我听明白后,计时开始了。第一个问题,由于我报的岗位是文秘,我重点说了自己的文字特长;第二题,我就说肯定尊重领导,信任领导,遇到不懂的地方积极请教;第三题我自己觉得没答好。现在回想起来,这道题是想考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价值观等。
印象中有7个考官,我作答的时候,从他们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也没有人中间提问。在规定的15分钟内,我答完了,其实大多数人是说不满15分钟的。我说“回答完毕”后,面试就算结束了。
接着,一个考试官把我领出去,路上我悄悄问他对自己回答的印象。他说:还可以,就是有点紧张。他说,应届生的缺点普遍是比较紧张,而有工作经验的人比较从容,排在第一名的那个对手从前做记者的,经验丰富。
后来在网上,我看到那个记者总分排名第一名,按照1:1体检的规定,如果他在体检中没问题,就是他了。
这次面试,我终于以失败告终,我的体会是,面试和笔试一样重要。面试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职场礼仪、逻辑思维等等,想尽办法给考官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