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
一个在日本索尼公司工作的中国电子工程师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一天,他看到了一个坏掉了的PCBA。PCBA是多媒体电脑上使用的一种电路板。他把它捡了起来,发现上面有许多昂贵的元件。作为工程师,他认为他有责任把它修好。不然,这个PCBA就会当成废物丢弃了。他花了两个小时才把它彻底修好。测试表明,修好的电路板工作性能完全正常。他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并把他的名字签到了PCBA板边上的一张卡片上。
大概一个小时后,经过修理的PCBA板没有经过质检部门的审核。总经理办公室通知他去一下。当他到那里时,日方总经理迈藤先生和来自法国的质检部经理弗兰克都用冷冷的眼光看着他。
“他就是那个把报废的PCBA板放回生产线上的人,”质检部经理以一种咄咄逼人的口气对总经理说。“为什么你要修复已经损坏了的PCBA板,而且还把它放回到生产线上?”日本经理怀疑地问他。
他十分自信地回答说:“那个PCBA板已经不再是不合格品了,我敢保证它能正常工作。”他正视着经理的眼睛,又说:“为了帮公司节省成本,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那块PCBA修好了。这对公司是有益的。您为什么把我叫到这里而且还以这么严厉的语气审问我呢?”
质检经理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直接问道:“如果一个多媒体电脑使用的是修好的、但是曾经严重受损过的PCBA板,你想买一个这样的多媒体电脑吗?”
突然间,这个中国工程师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如果他是消费者,他是绝对不会买那样的电脑的。
然而,他心里又有什么东西促使着他去找出理由来证明自己没有错。他记得当他小的时候,父母常教育他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东西要尽可能地重复使用。他还记得老师也经常告诫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他忽然间意思到他和日本总经理以及质检经理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化差异。他带有歉意地说:“经理先生,对于中国人来说,节省是美德,一样东西只要还有使用价值,就不要丢弃它。但是从这件事,我明白了质量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事实确实如此:如果我是消费者,我是不会去买一台有着一块工作性能良好、但曾严重受损过的PCBA板的多媒体电脑的。”
“你给了个合理的解释。这是个文化差异问题”,总经理满意地说。质检经理脸上的表情也从冷峻转为温和。“你知道,薛先生,你虽然想为索尼节省1000美金,但是索尼的信誉是无价的。如果修理好的PCBA通过了检验并到了消费者手中,这对索尼公司的信誉来说将是一场灾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扔掉所有严重不合格的PCBA板的原因。”总经理带着微笑对他说了上面这段话。
大致说来,禁忌在基督教信仰中并不是重要的内容。基督教并没有一整套繁琐的从外在约束规范信徒信仰生活的清规戒律。对此《圣经》中有一句话颇有代表性“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荣神益人是信徒言行的总则。在具体行为上个人有作出选择的主动权。因此,所谓的禁忌会因不同教派、不同文化习俗等导致不同着重。
“十诫”在基督教信仰中具有教义和道德的指导性,我们可以先从禁忌的角度来看“十诫”的有关教导。
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宇宙独一的主宰。十诫确认上帝的独一性并反对任何上帝的“代替品”。十诫第二条规定:“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基督教堂由于这一传统,聚会场所在布置装饰上呈简洁的特点,一般不设圣像(包括作为崇拜的画像),突出十字架的标志,代表高举并思念基督完成之救赎,并强调信徒应通过耶稣基督教导的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在信徒家中,也不设神龛等宗教性布置。不过,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教堂或信徒家庭布置一些《圣经》经文的书法作品,现在已经比较为信徒所接受。
基督教对婚姻十分重视。根据《圣经》中伊甸园的记叙,基督教认为:第一,婚姻是神圣的,因为婚姻的起源是创造主自己;第二,婚姻应以一夫一妻为原则,上帝为亚当创造夏娃即表明这一道理。既然婚姻是神圣的,要求做到一夫一妻,因此基督教不主张离婚。基督教传统认为,离婚的前提是一方犯淫乱的罪。圣经中提到离婚的另一个可被允许的情形是,为信仰不同之故,一方自愿离去。
不吃血可以说是基督教信徒生活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禁忌。不能把动物的血作为食物,其原因是,血象征生命,是旧约献祭礼仪上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新约把血的作用解释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而带给人的救赎能力。血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出于纪念,不吃血成为《圣经》对基督徒的一种要求。对于大多数中国基督徒而言,因有圣经明训,所以当然视吃血为禁忌。
勒死的牲畜也在基督教禁食之物之列,这与禁食动物血的禁忌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勒死(包括病死,或其他非宰杀原因死的)动物的血液未流出,已被吸收于肉中,故不食为妙,当然也包含卫生的因素。
另外,看相、算命、占卜和占星术(星象学)等类也为基督徒所禁止,因为这些迷信除了相信一种上帝之外的干预人生的神秘力量外,还有一种宿命论倾向。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所爱,都有自己的意志选择权,上帝不强加意志给人,而让人自愿选择人生道路,每个人又当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此类迷信活动与此背道而驰。
烟酒是否属于基督徒的生活禁忌呢?《圣经》并未提到烟(吸烟是近现代才有的行为),但却有不少有关酒的教导。从总体的教导上看,《圣经》的旧约部分将饮酒作为禁忌来讲,而新约部分相对而言较为灵活,少见直接的禁绝,而留给人们自己作出选择。吸烟问题虽然没有《圣经》的明训,但大部分基督徒对吸烟持反对态度。不过,在教会聚会和崇拜活动中禁止吸烟,这是教会的一致看法。
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派背景的信徒在禁忌上有一些特别要求。首先关于安息日,认为信徒应当按律法要求遵守安息日,停止劳动,并在这一天举行聚会礼拜(安息日大致等于今天的星期六)。安息日信徒在生活中的另一个主要禁忌是关于饮食的,如不食猪肉和某些水产品等。我国基督教从团结出发,采取“信仰上彼此尊重”的原则,即各人可以按自己的信仰去行,但不应过分强调与其他信徒的差异。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但不难发现,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困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以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而在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以英语的变迁为例来说明这一现象,并讨论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意义。
从历史上的小语种发展成为如今全球最为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英语经历了一个自身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过程。16世纪前英语是一门使用范围仅限于英伦三岛的小语种,但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和20世纪美国的快速崛起,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为许多国家的人们所使用。据统计,全球大约有3。2—3。8亿人以英语为母语,1。5—3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7。5—10亿人以英语为外语,85%的国际组织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每年出版的英语书籍占全球出版书籍总量的28%,42%的欧盟成员国公民可用英语进行交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英语的非母语使用者人群在数量上远远超出了母语使用者人群。与此同时,英语语言本身在和当地语言文化不断接触融合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变化的结果是英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及亚洲许多国家地区形成了区域变体。这些变体在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许多方面明显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考察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过程,就会发现这些英语变体与其最初依附的文化有一种相分离的趋势。众多的变体,庞大的使用者和广泛的使用范围,使英语不再仅仅是一两个民族的语言,不再是单纯承载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反映其民族特质的语言。变体所反映的英国文化色彩在淡化,而本土文化特色在加强。当然,这种分离并未违反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规律,相反,分离正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这说明语言反映的是它的使用者的文化,不同的使用者有可能将不同的文化附着在同一种语言上,使这一语言形成反映本土文化的区域变体。
长期以来,我们在使用英语的同时,总是在努力遵守英美文化语用规则。然而,纵观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可能是来自不同文化、使用不同英语变体的人士,他们各自遵循的语用文化规则也不尽相同。交际中如果仅以英美文化为参考框架来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可能会导致误解。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应包含的一个方面。例如,当中国人和澳大利亚人、新加坡人和法国人、印度人和津巴布韦人用英语交流时是如何跨越差异、表达自己和理解对方的?我们对这些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但研究这些问题无疑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用英语和非英美国家人士交流中,我们不能单纯依赖英美文化语用规则来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而应在充分了解对方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做出判断,进行交际。
英语的发展变迁进一步说明,语言、文化之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两者并非绝对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若干文化可能会作用于同一种语言,促使这种语言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变体。在以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选择其语用规则来传递解释信息、消除误会偏见,对交际的成功至关重要。而研究非英美国家人士之间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这一课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把握、理解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