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失实案例
纸包子事件据查貌似是记者个人杜撰的所以是虚假的不存在的而失实是存在的新闻但内容虚假失去真实
在网上查,2006年发生的教育新闻失实事件主要有四件。
2006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作者]蒋韡薇《渝大女生成南大形象大使系假新闻报道多处失实》:南开大学指出《重庆晚报》的报道存在多处失实:对于兰花同学身高、所学专业等基本信息描述均有错误。负责大赛评选的老师,无人接受过记者采访,而对于兰花大学期间的描述更是纯属虚构。兰花的同学杨丽说,没有记者就那些问题采访过她。此次评选网上投票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而该报道竟说有一个多月。兰花同学最终得票数排名第二,且票数为4129票,与该文所称相差甚远。经查,2006年5月9日重庆晚报(记者陈寒星)《渝大女生成南大形象大使》:内容是一位名叫兰花的女博士生,“身高1.68米,是学校公认的美女;她学习成绩优异,现在是南开大学的形象代言人”。记者特别在文中强调,采访了南开大学负责此次形象大使评选的老师:“学校的形象大使不是选美比赛,我们注重的是才貌双全”;“全校学生公开投票,经过一个多月的评选,兰花以1554票的绝对优势当选”。报道进而披露“女博士不再是灭绝师太”。
2006年8月16日20时15分教育部网站《教育部:菏泽“高考分数公然叫卖”报道严重失实》:针对前不久许多媒体纷纷登载的《菏泽爆出咄咄怪事,高考分数公然叫卖》报道一事,日前,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这位发言人指出,该报道刊出后,教育部高度重视,即要求山东省教育厅和省考试院迅速调查处理。山东省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菏泽市及单县、曹县公安、监察、教育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报道内容进行了核查。调查结果表明,这则报道严重失实。2006年6月30日齐鲁晚报(记者王振国鲁超国)《山东菏泽买卖高考分数理科630多分卖25万》。针对上述失实报道,7月10日,最早刊登这则报道的《齐鲁晚报》对“菏泽高考卖分事件”作了后续报道,指出6月30日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家长的升学追求,涉嫌进行的诈骗行为,并说明报道有不实之处,有关采编记者也承认了错误并作出书面检查。
2006年10月1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教育部声明:明年举办美国高考消息属失实报道》:针对近日诸多媒体报道的教育部考试中心将从明年起面向国内举办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的消息,教育部今天在其网站上发布声明,表示这一报道不实。声明中称,教育部考试中心从未与任何机构就在我国国内举办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一事进行过接触或商谈,也从未与任何机构就举办此项考试签署过合作协议。经查,2006年10月16日,广州日报《中国学生将可就地参加美国高考》:昨天,亚洲最大的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国贸展厅拉开帷幕。记者从国际教育展上获悉,明年起,中国学生将可以在本土报名并参加美国高考ACT考试,将可像托福考试一样进行社会报名。目前美国有3300多所大学认可ACT成绩。2006年10月16日,《新京报》(记者吴狄)《明年起可在国内参加美国高考》:10月14日,亚洲最大的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国贸展厅拉开帷幕。昨天,记者从国际教育展上获悉,明年起,中国学生将可以在本土报名并参加美国高考ACT考试,将可像托福考试一样进行社会报名。目前美国有3300多所大学认可ACT成绩。
2006年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直播摘要:《教育部:江苏4万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消息失实》:10月25日(周三)15时,教育部在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讲到,“江苏4万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消息失实。经查,2006年10月16日,新华网江苏频道(记者郭奔胜)《江苏近4万毕业生登记失业领取就业服务卡》:记者日前从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介中心获悉,全省一共有3。8万余名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并领取就业服务联系卡,包括近5000名困难家庭的毕业生。这意味着到9月底,全省至少有近4万名名毕业生仍处于失业状态。
近年来,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媒体炒作之风日盛。个别媒体甚至不惜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大其辞的评论以及假新闻、假图片来吸引受众眼球。这些不实报道和不实评论往往给当事人带来名誉损害,于是新闻报道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纠纷近年来也不断攀升。但由于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行为缺乏直接规定,因此,人民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时只能依据两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结合两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损害,对此可以称为“内容失实”;其二,新闻报道内容虽然基本属实,但是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此可以称为“评论不当”;其三新闻报道内容失实,评论不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因此,正确理解“内容失实”和“评论不当”是处理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关键,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笔者的管窥之见。
一、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与评论不当的认定
(一)内容失实
新闻报道的内容失实是指新闻报道偏离客观事实,对事件作出了不准确的、歪曲的甚至是虚假的描述。单纯的内容失实并不构成侵犯名誉权,只有该失实内容经传播后导致了被报道者社会评价的降低,名誉受损,才构成侵犯名誉权。
应当注意的是,只有新闻报道的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时候,才可认定为内容失实。因为新闻媒体仅是舆论监督机构,缺乏相应的公共权力,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广泛深入的查清事实的真相,因而在个别细节上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是很难完全杜绝。如果对此过于严格,新闻媒体将会为了追求事实真相而亦步亦趋,难以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功能;或者可能刺激部分媒体不择手段,导致侵犯他人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解答中也规定,“文章反映内容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即,只要内容基本真实,就可以免责。至于报道中某一内容与事实不符,是否构成内容失实,应结合该内容对被报道者名誉的影响来认定。如果该内容对当事人名誉并不构成影响,即使与事实有出入,也不构成内容失实。
时下媒体中广为流行一种“市民热线”类的新闻栏目,由市民通过热线反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中以批评、建议为主,并由媒体予以公开报道。对于这类报道,如果要求媒体必须对事件全面调查后才可进行报道,就与此类报道的时效性相冲突,也不利于及时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因此,对于这类报道内容上存在的失实,应与一般报道认定不同,即使存在着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但是如果新闻媒体对此事连续的展开后续报道,或者为被报道者(往往是因某种不当行为被媒体曝光者)提供了讲述真实情况,进行答辩的机会,就不应当认定为内容失实。
实践中还存在某些“似是而非”的新闻报道,既报道了有关人员的一些事实,又表示这些消息可能不准确,甚至同时反映一些相反的情况。这类报道既谈不上内容基本真实,同时因其声明消息可能不准确,又难以称为内容失实,但由于该报道容易引起读者的猜测,可能造成被报道人名誉的损害,对此如何认定?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名誉损害的程度、报道的对象等综合考虑。特别是如果被报道的对象属于公众人物,且名誉损害较轻,不应视为侵犯名誉权。如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侵犯名誉权案中,法院即认为:“即使原告认为争议的报道点名道姓称其涉嫌赌球有损名誉,但作为公众人物的原告,对媒体在行使正当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容忍与理解。”[1]
(二)评论不当
新闻报道的评论不当主要是指新闻报道中存在侮辱人格的言论或者其他不恰当的评价。新闻报道的评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反映的是评论者(作者或者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认识,由于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对同
综合新华社电
叙利亚副总统沙雷办公室18日发表声明称,一些阿拉伯媒体关于沙雷已叛逃国外的报道严重失实。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8日表示,俄反对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并将此举视为对叙利亚主权的侵犯。
叙副总统寻求对话
沙雷办公室当天通过叙利亚通讯社发表声明说,沙雷从没想过背叛叙利亚。声明说,自去年3月叙利亚爆发国内危机以来,沙雷一直同叙各反对派就结束叙国内冲突,开启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对话,实现民族和解进行广泛协商。
声明说,沙雷对阿尔及利亚前外长卜拉希米接替安南特使出任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别代表表示欢迎,他支持卜拉希米提出的联合国安理会应就解决叙利亚危机发出一致声音的主张。
阿拉伯电视台18日援引“叙利亚自由军”一名军官的话说,在叙前总理希贾卜叛逃后,副总统沙雷也于近日以相同方式叛逃至约旦。 俄称关心叙民众苦难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阿拉伯天空新闻电视台采访时呼吁西方国家不要放弃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在日内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他说,美国等国家有关这些协议已经死亡的说法“不负责任”,这些协议是“西方国家、俄罗斯、中国、土耳其及部分阿拉伯大国达成的最重要协议”。
拉夫罗夫说,俄中两国之所以对西方国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涉及叙利亚问题的决议草案行使否决权,是希望以此捍卫“尊重其他国家主权”、“不得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等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
拉夫罗夫说,俄罗斯希望叙利亚人民遭受的苦难能得到缓解,各方有必要为此进行谈判。
随着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的冲突日益升级,部分西方国家提出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 ■ 动向 安南“交棒” 卜拉希米接任
阿尔及利亚前外长曾促成协议,结束黎巴嫩内战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爱德华多·德尔布埃17日宣布,阿尔及利亚前外交部长拉赫达尔·卜拉希米将接替科菲·安南,成为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别代表。
安南本月初宣布,8月31日任期结束后不再担任特使,理由是国际社会对叙利亚问题缺乏共识,让他无法有效督促叙冲突双方采取必要措施开启和平进程。
卜拉希米早年在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研读法律和政治学,能说流利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卜拉希米投入阿尔及利亚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独立后先后担任阿尔及利亚驻英国、埃及、苏丹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大使或代表,1991年至1993年担任阿尔及利亚外长。
1994年以后,卜拉希米将外交才能发挥到联合国舞台,先后担任联合国在南非、海地、阿富汗和伊拉克等事务的特使。
1989年,时任阿尔及利亚常驻阿盟代表的卜拉希米斡旋并促成和平协议,结束长达17年的黎巴嫩内战。徐超(新华社专稿) ■ 讲述 今天开炮,明天会怎样?
大马士革居民穆塔西姆称其两个儿子数天无法安然入睡
在一家酒店工作的穆塔西姆一家四口住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冲突中心之一的塔德蒙区。最近他眼圈发黑,因为两个儿子优素福和穆萨已连续好几天无法安然入睡,晚上稍有动静,11岁的大儿子优素福就会从睡梦中惊醒,1岁半的小儿子穆萨则放声大哭。
“穆萨这么小,就变得越来越怕生,一有生人接近动辄发抖、大哭”,穆塔西姆的双手紧捂着眼睛说,“今天交火、开炮,明天又会怎样?后天会不会就要开始空袭?”
在大马士革老城,和两个孩子相依为命的29岁的母亲穆娜·阿瓦德说,她家附近虽然还比较安全,但现在全家人都生活在莫名的恐慌中。她说,上月底大马士革恢复平静后她一度以为首都局势能平静下来,“但没曾想还没过一个月,噩梦、惊恐和担忧又接踵而至”,那些制造混乱的暴徒们唯恐天下不乱。新华社记者
陈聪 ■ 声音 叙冲突实为伊美博弈 伊朗官员称美若得叙利亚,将得中东 据新华社电
伊朗一名高级官员18日说,叙利亚冲突是伊朗和美国之间的博弈,其结果将决定中东走向。
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秘书穆赫辛·雷扎伊说,如果叙利亚落入美国之手,中东地区将尽在美国掌控中;“如果叙利亚保持独立,没有落入美国及(西方)占领者手中”,中东将继续走伊朗伊斯兰革命式道路。
雷扎伊告诉伊朗迈赫尔通讯社:“现在,我们和美国在叙利亚正处于最后决战。”他说,叙利亚是中东“黄金链条”的一部分,其他环节包括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国一直想要控制这一链条。
雷扎伊曾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是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的顾问机构。
伊朗和美国就叙利亚冲突一直相互指责。伊朗说,叙利亚危机是美国及其一些中东盟友煽动的外部侵略,美国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推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美国则反称伊朗维护巴沙尔。
现阶段叙利亚国内冲突死伤人数越来越多,叙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给卜拉希米的调解增加了难度。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会给卜拉希米(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别代表)的工作设置各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