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移动微创新案例

时间: 08-05 栏目:案例
篇一:移动微创新的案例(751字)

1、摩托罗拉系统

在安卓移动终端上安装语音软件后,使其兼具电话功能,既可以拨打企业内部电话以及其他移动终端,也可以在安装外线网关后,拨打外线电话,其操作界面与智能手机操作界面一样,具有拨号、通讯录等功能。

通过移动数据终端的摄像头以及其内置的软件,完成类似OCR的工作。例如,将快递运单各个区域的内容进行定义并生成模板,再利用终端的摄像头对运单进行拍照,被定义区域里的数据便会被自动提取并生成相应的电子文档。不同的单据,用户均可以进行自定义,实现客制化。据悉,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快递等行业开始运用。

2、新大陆

全球首创二维码解码芯片:将传统软件解码,采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电路,经过创新性的研发设计,转化为硬件方式解码,使系统在解码速度上较软机解码方式提高10倍以上,识读效率(抗污损)提高30~50倍,同时大大简化了原有解码系统所需的周边电路及其元器件,降低了成本和功耗,提高了可靠性。这对于物流效果来说,在条码的识读和处理上有了质的飞跃。

3、卡西欧

WiFi设置:移动数据终端设置WiFi的流程跟手机类似,需要点击屏幕的相关菜单,一级一级地操作,当终端数量较大时,WiFi的设置工作的繁琐不言而喻。据卡西欧介绍,通过使用其创新设计的免费软件,可以先在电脑上完成WiFi参数、IP地址、加密参数的输入,再打印成码,最后用移动设备进行扫描,便可自动完成终端设备的WiFi设置。

条码读取:在采用扫描设备进行条码数据读取时,由于有的红光较长,可能会一次扫中两个条码,只有通过对比屏幕数据才能确定被扫描的条码,无形中降低了物流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卡西欧通过创新改进,可使红光聚焦在刚刚扫瞄的条码上并停留一秒钟,从而使数据采集更快速准确。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企业对移动数据终端进行了功能或者外观方面的微创新,在此不一一赘述。

篇二:移动微创新的案例(3734字)

(一)案例简介

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一款通过移动互联网发送语音短信、图片和文字,实现多人群聊的简单手机聊天软件——微信。由于在腾讯QQ好友关系链之上又叠加了手机通讯录关系链,用户可以在广泛的社交关系链之中,以非常低廉的成本,互相发送形式丰富多样的信息。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原有腾讯用户的欢迎。在微信投入市场之前,国内外已经有多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语音聊天软件,以米聊、Talkbox、Kik、WhatsApp等为代表的应用瓜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可是仅仅只经历了一年时间,微信就远远超越了该领域几乎所有对手。

2013年1月15日,腾讯微信宣布用户已达3亿。在功能体验、用户规模等方面,微信把米聊、Talkbox、Kik、WhatsApp等同类应用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二)微信产品的7个发展阶段

与国内很多其他产品来源于欧美公司的结构性创新产品类似,微信的产品雏形始于加拿大移动IM服务提供商KikInteractive公司的移动语言聊天产品Kik。在中国,最早的同类应用为互动科技在2010年11月推出的“个信”。小米科技于一个月后正式推出“米聊”,并一举获得千万级的用户市场规模,成为该阶段的领先产品。这种忽然诞生的业务类型威胁的不仅是依靠短信获利的电信运营商,其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是借手机QQ维持移动社交市场领先的腾讯。微信于2010年11月18日正式立项,它的起源不是来自腾讯移动互联网主力——承担手机QQ业务发展的腾讯无线业务系统,而是被腾讯QQ邮箱的开发团队——广州研究中心(下文简称“广研”)作为一个兴趣项目启动。2011年1月21日,腾讯“广研”推出第一个微信苹果手机应用版本,随后几天又陆续推出了安卓和塞班的手机应用版本。微信开启了一个由非核心业务团队主导下的微创新大胆实践征程。接下来本文按照以下7个阶段介绍微信产品精彩的发展历程。

1、技术追赶:基础语音功能的微创新追赶

微信产品第一个版本的核心思路是“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虽然这和竞争对手趋于同质化的口号并未让用户感到太多的惊喜,但代表了微信启动时最初始的产品诉求。第一个版本没有受到市场的太多关注,然而这个最早版本积攒下来的少数尝试性用户却给产品带来很多宝贵的建议和反馈。

在接下来3个月,微信团队根据这些用户提供的线索不断优化程序,持续改进包括收发信息速度、流量节省等产品细节内容,并根据用户最集中的需求打造新的产品功能。

2011年5月10日,发布微信产品第二个版本,广研借助手机QQ团队开发的语音聊天技术,首次在这个版本里推出微信语音对讲功能。这个目前为止依然被使用最多的基础功能,给微信带来了大量的新增用户。这个功能显然也并非微信独创,2011年1月推出的Talkbox,就已经在主打免费语音。不过,就这种免费语音的具体呈现方式,微信根据用户实际的使用习惯进行了大量的微创新改进。比如当距离感应器没有发生感应时,语音对讲功能就默认为扬声器播放,而只要把手机贴近耳朵,感应器就马上自动调整为听筒模式,这种细节性的改善,让用户避免了大众场合“被广播”的尴尬,方便在会议、地铁等不方便接受扬声器广播的场合进行接听。类似这样的微创新改进还有很多,这使得用户接触到的尽管还是那些底层技术支持下的基础应用,但感受到的产品体验与其他的产品相比却已经全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2、基本超越:由强关系链拓展至弱关系链的微创新超越

真正让微信从国内Kik类软件中脱颖而出的是其再次以微创新的模式,在微信的语音服务上叠加LBS(基于地理定位技术)实现的距离社交功能。

2011年8月3日,微信发布了2、5版本,在国内率先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另外,QQ邮箱的漂流瓶功能也延伸至微信上。微信借助这两个应用突破熟人沟通的边界,直接进入陌生人交友的应用区间。但是国内其他技术企业也同时关注到这个类别的应用。微信2。5版推出的第二天,陌陌这款纯粹定位于LBS陌生人交友的应用也在苹果商店上线。LBS技术以及基于LBS技术实现的友邻社交应用都不是微信首创,微信只是将LBS和语音对讲打通,但微信也并不是第一个把手机语言聊天和LBS相结合的,韩国的女同性恋交友软件EL在2011年2月发布的1。5版本中就已经列出了其他用户和本用户的距离、所在城市,并按照从近到远排列,方便用户交流。

但是,微信产品所采用的模式,是源自于对前几个版本的用户洞察。微信的开发者观察到很多实实在在的陌生人需求,比如拼车上下班,用户把拼车的需求写入微信签名栏,以便让有同样需求的朋友联系自己。又如二手物品的出售,也可以把商品信息放到微信很快找到买家。微信的功能需要更加生活化,基于不同的生活需求让更多陌生人产生进一步联系。满足这种洞察和考虑,微信为用户提供了查看附近人的头像、昵称、签名及距离等功能,并由此把不认识的人圈到了一起,突破熟人的紧密关系链,进入了类似微博一样由某种共同点维系在一起的弱关系链。由此一来,微信新增好友数和用户数第一次突破QQ原有的用户群边界,并迎来爆发性增长。这种“强弱关系链”的转换,把不认识的人圈到一起,成为微信用户增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完全超越:快速微创新实现超越

2011年10月1日,微信3、0版本率先采用摇一摇功能,借助动作的一致性匹配找到同时晃动手机的人,形成新的随机社交关系。2011年底,推出的微信3。5版本采用了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功能——二维码,通过扫描或在其他平台上发布二维码名片,用户可以不断拓展微信好友。摇一摇和二维码功能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微信实现绝杀竞争对手的微创新,这两项功能虽然都是微信在国内产品上的首创,但仍是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国外相关产品的先进技术。比如2011年8月16日日本公司发布的语言聊天产品Line,新增Shakeit!(也是摇手机加好友)和QR码(二维码的一种)添加好友的功能。

不过,这两个功能在微信上大获成功而广受用户青睐,还是因为微信在细节上比国外先行者要做得好很多。比如在摇一摇的第一个版本中,晃动手机之后的效果除了震动之外,听觉上是响亮的来复枪上膛声,视觉上女性用户呈现为维纳斯雕像,男性用户则是大卫雕像。

4、国际化拓展:国际化版本和广播电台接驳

中国互联网企业历史上有很多开创性的产品,进化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模式上均大幅度领先于欧美公司,比如百度的问答和百科。然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只是将眼光聚焦在国内市场而忽视了国际拓展的机遇,因此之前只发布中文版本,从而失去国际化的最佳契机,但是微信的规划却并非如此。

微信的前3个版本都只有中文版,但到了3、5版本,微信在中文版基础之上叠加了英文、法语、德文等12种外文的国际版,目前的语种已经扩充到19种。除了语言,微信在用户体验上也跟随语种一并做出诸多微调,以适应当地市场的用户偏好。作为发布国际化版本的直接结果,微信在2012年一举拿下15个国际市场的社交类苹果商店应用下载第一位,其中既包括华人聚居的新、马、泰、港、澳、台,也包括华人占比不高的拉丁美洲和中东诸国。目前,微信的海外用户已经超过4000万,与美国的WhatsApp、韩国的Kakaotalk、日本的Line并列为全球四大手机即时通讯工具。

国际版本的迭代,标志着微信在彻底稳住国内市场领先位置之后,实现了关键一步战略布局,而这种布局是依靠软件已有版本的多语言升级,以及国际用户体验的局部改善来完成的。目前,腾讯正在向各个区域市场派驻地面推广人员,但这是建立在产品本身已经在当地打开局面的基础之上。马化腾甚至认为,微信将会是其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腾讯国际化战略成果。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有价值的拓展,微信首次借助语音通话的业务本质尝试叠加广播电台运营辅助模式。微信新增加的模块可以让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后台,随时发布语言信息并管理听众反馈的信息,实现真正的交互式电台播放。这一模块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广播台主持人那种冷冰冰的播报以及伪造听众短信的模式,开启了一种鲜活生动的互动演播。这个模块随后被大量传统广播电台所采用,主持人们积极主动地持续告诉他们的听众:“用微信爆料更方便、安全。”这种状况像极了媒体不断引用微博内容的局面。而开心网、新浪微博、百度百科等创新惯例告诉人们,一旦传统媒体开始主动地免费宣传,该产品就已经成功了。

5、平台化创新:以微创新方式将工具变成平台

米聊的“熟人社区”最早将QQ空间那种在好友关系链上分享图片等信息的功能集成到手机上来,微信产品4、0版本精妙地构建了一个允许用户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资讯内容基于个人的私密关系链实现小范围流转的模块,微信团队将此模块命名为“朋友圈”。朋友圈的模式同样也不是微信首创,微信4、0版发布时,业界基本上一致认为这一模式是抄袭Instagram或Path。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发掘微信“朋友圈”里蕴藏着的微创新,也看不到这是在QQ关系链上做社交网络服务的有机尝试,以及微信如何借助各种局部的改善来规避可能极大伤害用户体验的风险。另外,业界也没有看到接口公开介入第三方内容后可能的结构性变化。当业界其他竞争者只是对其他产品的关键功能进行单纯的复制抄袭时,微信与竞争者的距离正在不断拉大。

篇三:移动微创新的案例(632字)

4月21日早上10点,国内首次移动互联网购车活动抢购环节正式开始,仅仅三分钟,388台限量版smart就被微信用户抢购一空。从14日的活动页面上线起,共计共收集6677名客户预交了999元订金,2636人成功下单,1751人成功付款……每两秒就抢掉一台smart,这创下了smart在中国的销售记录。

移动互联网在微信购物爆发出来的威力,已经不容小觑。企业营销人如何突破固有的品牌传播模式,拥抱微信购物商机?我们走进本次活动的操盘手京东微店,向你解读本次微信抢购smart创新活动的台前幕后。

创新的移动o2o售车模式

随着微信购物时代的到来,消费者拥有指尖权利,从品牌信息互动体验到下单购买,一切已经变得随时随地。在技术的推进下,传播到销售的闭环体验也会越来越精彩。

本次合作,在微信上限量发售的388台smart,是奔驰旗下smart品牌选择与丹麦著名家居品牌北欧风情(BoConcept),联手推出具有北欧家居简约设计理念的smart特别版车型。奔驰选择了O2O(OnlinetoOffline即从“线上”到“线下”)售车模式,通过微信购物平台独家发售全部388台限量车型。微信用户通过微支付进行预订和抢购,预约信息提交后仅仅24小时,消费者就会接到客服的电话,预约到线下smart经销店看车。4月21日早上,成功抢到车的388名幸运儿们拿着确认短信,即可到提前选定的经销店交全款提车了。整个过程,消费者们只需轻松一点,就能完成一个从“线上”到“线下”的购车全过程。

篇四:移动微创新的案例(779字)

创始人陈建华在2008年底,开始有了一个创业点子:把废旧的集装箱作为超市的载体,主打农村市场。陈建华以集装箱为载体,门窗怎么开、货架怎么摆放、LOGO设计,他弄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花费了几年的时间,陈建华把一个微小的创新点,做出了“农村沃尔玛”的雏形,他有几个关键的突破点,也是“微杀手”的关键所在:

1、以微小的集装箱,引爆农村用户的能量。对农村消费者而言,集装箱首先带来的是新鲜,这也是它以一种独特的VI树立于农村市场。除了保证质量,好立方还提供量血压、打印等免费服务,周边城市的就业信息也会在多媒体显示屏上循环播放,在夏天,空调一开,来逛的人就更多。另外,在农村这种特殊的市场,它很容易实现标准化,一批大盒子经过改装,摇身一变成为超市便利店,在村镇的闲置空地安营扎寨,统一的橘黄色的外壳。

2、这关键的“小”必须引发市场的大变化。在当海宁地,已经有200多个这样的“盒子超市”,单店日均营业额1500元。陈建华称,如果发展到1万家,那么整体的营业额就达到50多亿元,这就是“农村沃尔玛”的雏形。

3、持续的微创新。集装箱超市落地后,持续性的麻烦不断,一开始首先遭到村长的反对。为此,陈建华做了三个行动:第一,超市员工由村委会推荐,公司给他们上保险;第二,以三个月为期限,达到盈亏平衡有钱赚,村委会决定谁来开超市;第三,所有卖的商品100%配送,保证食品安全,而且价格一定比当地便宜。

下一步,除了农村的集装箱超市,好立方在镇级地区租用物业开设中心店,从中心店辐射到村,好立方也想打造由“市县配送中心—镇级中转基地—农村配送站点”组成的三级垂直物流配送网络。

他甚至想跟淘宝合作,把网络购物的终端开到农村。

当然,好立方也遭遇巨大的挑战,除了政策,最关键的是如何走向全国,能否把这种集装箱模式拷贝到全国?在没有地方政府保驾护航的情况下,它还能在极为复杂的农村市场扎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