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案例
1.面对挫折不委过
林妈妈家中有个1岁的女儿,小家伙正在学走路,一天摔几跤是常事。一般家长的做法就是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生怕她摔着了。林妈妈的看法是,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父母不应撑起“保护伞”,应有把孩子置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敢于让其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人生中挫折不可避免,并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所以她总是放手让女儿自己学走。
当孩子不小心摔跤时,通常家长会抢上前迅速扶起,然后指着地板骂:“这个地面真不好,害宝宝摔一跤。”而林妈妈认为,那样只会使孩子把跌跤归咎于外因,以后一遇到挫折就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却不肯从自身找原因。所以面对哇哇大哭的女儿,她从来不伸手去扶,总是很认真地说:“这要怪宝宝自己,是你走路不小心才会摔跤哦。”同时微笑着鼓励说:“不过摔倒了不要紧,以后注意就行了。现在勇敢点,自己爬起来!”这样几次之后,女儿摔倒了不但不哭,而且很快爬起来。
点评:明确地让孩子认清事实,要求孩子勇于承担后果,这也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
2.跑步治娇
经不起挫折的孩子都怕困难,陈爸爸便从这一点入手。他的儿子上五年级,看上去人高马大,却跟女孩一样娇气,身体稍有点不舒服就不想上学,体育课经常躲在树阴下,说是怕晒太阳。陈爸爸决心采用跑步治娇的办法来让他受受挫。于是每天放学,陈爸爸就带着儿子一起慢跑。起初儿子跑得像蜗牛,而且没几分钟就“罢工”,陈爸爸坚决不同意让他休息,而且不断地鼓励他。慢慢地,儿子越跑越远,这几天还报名参加了校运会的800米跑。陈爸爸发现,儿子不仅体能增强了,对待困难也没有那么强烈的畏难情绪了。
点评:现在有人提出“心理环保”教育概念。教师和家长都需要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孩子不能直面挫折,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或者把他们的长处视为短处,让孩子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自己首先应该遇事不慌张,不气急败坏,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帮助孩子分析,提出参考建议,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
案例背景:
晓晓是我们班里一位比较能干的小女孩,各方面的表现都挺出色,因此她从上小班以来几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在家里与她一起生活的还有一个小表姐,由于是最小的孩子,家里人都冲着她、让着她。这样一来,使得她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都有一种优越感,成了一个行为孤傲,经不起任何批评、打击的孩子。
情景:
幼儿园召开冬季运动会,运动场上到处是孩子们欢呼雀跃的身影。晓晓也积极参与其中,拍球比赛,她得了第一,跑步比赛,她得了亚军,领奖台上她洋溢着灿烂自豪的笑脸,小奖状、小奖品在她手中熠熠生辉,小朋友们纷纷向她投去羡慕的目光。运动会尾声,幼儿园特别安排了幼儿跳绳展示,老师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得到展示的机会,便将名额给了另外两名幼儿,虽然晓晓也跳得不错。老师话音刚落,晓晓便跑过来问老师:“老师,欣欣不如我跳得多,为什么让她去,不让我去啊?”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老师说:“晓晓,把这次展示的机会让给别人不好吗?”晓晓撅着嘴回到座位上,头也不抬,两行泪珠滑落脸庞。
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晓晓也经常有类似的行为表现,如没有被选上升旗手便不开心,一天中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不高兴。
我们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如果像晓晓这样,不顺心就哭鼻子,遇到问题就闹情绪,长期下去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适应社会是很不利的。因此,对晓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成为我们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干预及引导措施
培养幼儿勇于面对失败和困难的勇气,是教育者和家长必须重视的问题,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态度
在平日的活动中,晓晓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小朋友都不理她,我就说:“晓晓,是不是你哪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好,去,主动向小朋友承认错误,她们会接受你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将晓晓的挫折和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去面对挫折,解决问题。
(二)家园教育同步
家庭成员在教养过程中的不同步、不一致是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家访中我了解到,晓晓在家里就是典型的“小霸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事事都顺着她,从小到大没有受过一点委屈,故到了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生活,她就表现得任性、自私和霸道。所以家长要密切配合幼儿园和老师的教育,家庭成员之间要意见统一、步调一致,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达成共识。
(三)借助榜样的力量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经常性地利用故事、谈话等给孩子们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鼓励像晓晓这样的孩子以名人为榜样,不畏挫折;让晓晓的爸爸妈妈多给孩子讲自己的故事,如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对待和解决的;作为老师,我也给她讲关于我的一些抗挫折的事例。
(四)肯定孩子的进步
我一方面提醒晓晓的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要让孩子从父母的肯定和夸奖中不断积蓄经受挫折、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勇气和动力。另一方面,当晓晓在幼儿园里做事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都及时帮助她分析原因,调整情绪,重树信心,绝不听之任之或冷嘲热讽,也教育其他小朋友不能相互嘲笑。
效果与反思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晓晓的抗挫折能力逐渐增强了,活动中再也看不到晓晓因为失败而大发脾气或哭闹的现象了。看到晓晓的变化老师感到很欣慰,小朋友们也更加喜欢她了,爸爸妈妈欣喜地告诉老师,晓晓在家的变化也很大,能勇敢地面对困难了,做错了事情批评她时也能坦然面对、勇于承认并能积极地改正了。
本案例使我感到,教幼儿正确面对和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关键是要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不放过任何实施教育的机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建立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实现同步教育。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
当然,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
给孩子独立和自由,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给孩子鼓励和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给孩子自强与坚毅,让孩子学会战胜挫折。挫折是成长必经的坎,它让孩子更勇敢、更坚强!耐挫折能力的培养,愈来愈成为当代独生子女意志品志培养的弱项,而它们将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们将来学业、事业的成功与日常生活和人生的幸福。本文就挫折教育培养的本质内涵及具体方式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内容简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
为了研究两岸羚羊的不同之处,动物学家们在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
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则只剩下3只。这是什么原因呢?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呀……
后来,动物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东岸不仅生活着羚羊,在其附近还生活着一群狼,为了不被狼吃掉,羚羊不得不每天练习奔跑,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群的威胁,过着安逸的生活,结果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往往过于脆弱,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案例:小林是在家倍受疼爱的小男孩,只因要吃几粒进口糖,而堂姐则让他留几粒给父母吃,于是就觉得大受打击,而上吊自杀。小丽因在校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而跳楼自杀。这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的血的教训,不得不令我引起了这样的思考:这些孩子的心灵是否太脆弱了?一些小事尚且如此,假使他们长大后,遇到更大的挫折,又会如何?而造成他们这样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其原因和父母在家的疼爱,和老师在校的庇护是否又有某些联系呢?我们这些园丁们是否应该在给予孩子们关怀、表扬的同时,还应该对我们的孩子们进行一些耐挫折的教育呢?或许我这一观点的提出,会有与时下的以表扬为主的教育理念有唱反调之嫌,有些大逆不道,但我仍然想在此谈一谈耐挫折教育。
一、进行耐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生总是充满理想和希望的,而要实现理想和希望,则总难免碰到困难和障碍。人克服了困难,便有成功的愉快和满足。反之,就产生挫折感。对挫折所作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人颓废沮丧,有人则百折不挠,心理学家称这种承受能力为耐受力。耐受力的形成和人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代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疏于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青少年耐受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吃不了苦头,受不了委屈,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鉴于此,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搞活,我想我们的孩子将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所谓“优胜劣汰”,在他们的成长路程上必将会遇到更多的障碍,而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为使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不畏艰难困苦,能够经受挫折,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
二、受挫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女孩,应该说她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孩子,但她也是一个相当不幸的孩子,在她读幼儿园的时候,母亲因车祸去世了,为了弥补其幼小心灵所受的创伤,一家大小整天就围着她转,给她吃好的,穿好的,等到上了小学,老师们又都对其所遭受的不幸而深表同情,对她的教育几乎都是表扬,从不敢正面对其批评,班级里有任何活动,只要她愿意参加,都让她去参加,甚至她不用参加选举,老师都会破格让她当选中队长,虽然童年的不幸给她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但我觉得周围人对她的过分疼爱是否会给她的未来带来更大的伤害呢?因为当我接手这个学生后,我发现这个学生已变得受不得一点挫折了,她会因老师的一个批评的眼神,而整天闷闷不乐;她会因一个机会没有给她,给了别人,而整天,甚至几天闹情绪;她会因老师的一句批评,而大吵大闹,甚至要跳楼。这样下去,她的未来又会怎样呢?
三、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少年儿童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具体的、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触发联想。进行耐挫折教育,如果空对空他讲道理、列条条,很难收到实效。
1、必须使学生从“挫折中悟挫折”,多利用报载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进行教育。
(1)利用自然环境挫折,开展教育。自然一旦横施淫威,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和苍白。但如果这时人的心理堤坝没有被冲垮,那就能实现根本意义上的“人定胜天“。例如前两年我国遭受洪涝灾害后,在结合学校的一日捐活动的同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教育,让学生懂得了即使面对困难,只要自己能正视它,终有解决的办法。
(2)利用社会环境挫折,加强教育。由于社会条件的某些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对此准备不足,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每当班中要进行班干部选举时,班干部的上下变动总会较大,有些班干部总会因未被选上,而导致心理失衡。针对这一情况,我会在班干部选举之前,抓往时机,在班中开展“假如我落选”,“为啥别人不投我的票”等小型讨论,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了。
(3)利用个体的挫折,深化教育。当一个人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就拿刚才谈及的那个自幼丧母的女孩为例,自从我接班后,除了对其生活,学习上给予适当帮助外,我绝不对其槁特殊化。刚开始时,她相当受不了,经常无端发脾气,甚至有时会因上课举手,没被我叫到而闹上一节课。于是,我抓住这些细小事例,我找其个别谈心,告诉她,这个社会是公平的、竞争的社会,总会有不顺心的地方,遇到挫折,应想办法克服,而非怨天尤人。同时,我还在班中开展了一次“如何参与竞争?”,“万一竞争失败,该怎么办?”,“万事要靠自己争取”等大讨论,使小朋友知道了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道理。终于,在第二学用的一次班干部选举中;这个女学生以自己的努力,被同学们推选为小队长。事后,她对我说:“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荣誉,要远比老师送给她的中队长更令她感到高兴。”后来,该生耐挫折力渐渐有所提高了。
2.在各种主题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磨练。
(1)结合电视媒体,开展教育。“小鬼当家”这一节目,是大家所熟悉的栏目,有人说电视台真会“整人”,为孩子们设下一个个障碍。我要说“整得好”,这就是典型的耐挫折教育,或许这些孩子会因参加了这样的活动,而改变他的一生。作为学校的一位小老师,我绝没有能力,向孩子开展这样大型的活动,但我可以组织学生回家观看这一节目,第二天,再到校进行讨论。这样的活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很贴近孩子,孩子们爱看,也爱讨论。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收看,一次次的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耐挫折力也提高了。
(2)结合学校活动,加强教育。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班主任应善于发掘其中的,能培养孩子耐挫折力的活动,加强教育。如去年,我校开展了开学前的军训活动,应该说这对于我们那些父母眼中的宝贝们是有很大困难和挑战性的。刚开始时,学生们有的站不了半小时便会晕过去。针对这一情况,我马上在班中开展军训前教育,让孩子谈谈军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校方交给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又要求教官更严格地加强训练,我也帮助一起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了下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班中树立典范,深化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可资仿效的榜样有中外著名人物;有全国著名的少年英雄:有身边的先进。其中孩子们身边的先进,他们学起来更亲切。如我校的任力同学,他左手残疾,高位截肢,但他仍然勤奋学习,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于是,我将他介绍给同学,请他为我班同学讲讲他顽强学习的事例,同学们在感动之余,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耐挫折教育。因此,要注意找寻学校、班级同学中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
前些天我们班的一名非常优秀的小女孩,犯了一个看似微乎其微的错误,出于教育完美的追求,我批评了她。该生放学回家后痛哭不止,于是家长打来了电话询问,我耐心的解释了,在我认为是“堪称完美的说教下”家长欣然接受了,而后引起了我的思索:难道优秀的孩子不能批评吗?面对批评我们所谓的“优秀”学生不能接受吗?反言之,不能接受批评的学生能称之“优秀”吗?批评这样挫折都不能接受,我们的教育能称之“现代”吗?我能理解父母看着孩子痛哭时的矛盾心情。我也是一个做父亲的人,将来我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基础教育者我思考了良久,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是不是应该考虑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呢?
学生成绩下降了,习惯不好了,纪律不好了,班主任听之任之吗?不,日子还要继续,面对挫折自怨自艾有用吗?因此我们要考虑让孩子们知道这些仅仅是他们人路上遇到些许挫折,算不了什么,而面对挫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积极态度的培养就在于师生互动的点点滴滴中生发出来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内心没有向往,憧憬,交流,碰撞,收获,感悟的话,那我们积极态度的培养又能实际做到多少呢?积极态度对我们的人生信仰起着怎么样的重要作用呢?是否是打开认知之门的金钥匙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态度应该会构建如何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呢?体现在生活中,积极的态度更是铺就怎样的人生之路呢?只有在挫折面前这些才能得到最好的诠释。最近认真地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一些教育经典名言,感触较深,收获很大。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本身教师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我觉得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在“挫折”这副药引子下教育才能发挥“药到病除”之功效。
孔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安贫乐道”之精神,“自强不息”之奋斗热情,“兼济天下”之情怀,构成了孔子独特的个性人格精神。在孔子的思想中既包含了没落贵胄的感伤和颓废,又浸透着政治家远大的理想抱负。在中国大动乱、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孔子的思想虽然具有极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但不乏闪光点。由圣人我想到了,难道挫折教育不正是在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现代教育中,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吗?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这个世界上没有绝人之路,所谓的绝境,那只是我们在没有找到一条可走的路时暂时的处境。关上的一扇门就是你失败的那条路,打开一扇窗户可能就是你成功的那条路。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挫折教育。现在老师们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老师们都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视之为掌上明珠。独生子女的家庭现状已经成为现在教育困难的主要因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归根到底是现代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很多事情都有父母亲包办,由爷爷奶奶代劳,称之为小皇帝并无夸张之意。他们一旦离开父母,来到五六十人的大家庭中,如果老师不时时刻刻关注他们,他们就感到无比的失落。他们的心理落差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孩子大得多。
心里有落差是源于我们做父母的不懂挫折教育却拥有过多的溺爱,溺爱对孩子造成品质上的缺陷表现为:自负、自卑、冷漠、不合群、没有责任心和受不了挫折。爱默生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诚然,挫折是孩子心中美丽的种子。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不重视合作和勇于参与竞争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都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当代教育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以及树立面对挫折时的积极态度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