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成功的案例
衡阳香江百货成立19年了,13家门店,17亿的销售,4家一万平方以上的卖场,年销售都在2个多亿。虽然叫百货,实际只做超市经营。
干净
骨子里的干净。不管是货架、还是商品、包括垃圾桶都是干干净净的,鱼缸的水是清澈透明的,电梯的沟缝也是锃亮的。有些店由于时间久远,地面的瓷砖花纹都磨平了,货架的边角都上锈了,但是你感觉不到破旧,就好像一个中式的老太太,虽然粗布裹身,但是透着合体和整洁。据他们的夏总介绍,12年开始,他们发现了胖东来,并且下定决心学习胖东来,而且真学。他们前后五次,600人次驻点学习,回来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考核标准,至今已经两年,开始时候也比较艰难,现在已经上了正轨。的确,在香江百货能看到非常多胖东来的影子,卖场颜色、字体甚至垃圾桶都和胖东来一模一样。客观的讲,香江百货较之胖东来反而显得更加整洁、紧凑和高端。
丰满
满眼都是来自于商品丰满陈列的冲击,不仅生鲜的堆码做的很细致和层次,常规的货品更是整齐,现场看不到缺货的商品,每个牌面都是整整齐齐,尤其是端架和地堆,挂满了小商品或者堆码的层层叠叠。尤其是一些精品的水果也做到了堆码陈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牛蛙,密密的牛蛙给人密集恐惧感。
商品规划
根据他们的介绍,现场有近2万个单品,从牌面的陈列物品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经过细致的品类规划,兼顾到每个品类里的细品种。产品的货位也有很好的划分,陈列线非常明显。比如酱油类,他们包括金兰、万字酱油都有导入。
生鲜打理
毫无疑问,这是我看到国内最好的打理水平,因为这并不是精品超市,但是蔬果的打理非常齐整,包括荔枝都是一个个剪去树枝的,葱蒜都是剪头剪尾的。小包装生鲜也做的非常好。经了解,他们有一个简陋的生配中心,约60人,每天负责所以蔬果、杂粮类的打包工作。
销售额
他们几家大店的销售规模都达到每年2亿多元,每天1万多来客。尤其是他们的一店,门口一个停车位也没有,但是他们蔬果每天要卖12万,肉要卖3万,生鲜要卖30万,毛利17%。据了解,他的一店每天销售约3万元。香江百货的总体客单价在70元,比我们高出不少,实际上,这个城市的居民收入不会比合肥高,应该注意到,包括水果、蔬菜在内,他们明显拔高了商品的档次。
管理
现场看到员工一直忙于货品的整理和卫生清洁工作,了解到他们有一套非常细的管理体系,主要是表格管理,总部有一个隶属总经理直管的品控部,他们每天下门店检查,根据一份四百多条的管理条例逐一检查,进行扣分。据说每一分扣当事人5元。门店也每天会进行内部的检查,自行扣分和处罚。
员工福利
香江百货为每位员工提供工作餐,方法也很好,每位员工每餐标准是4元,两荤两素,由 门店熟食间厨师负责制作,但是摘菜、洗菜由门店人员轮流进行。各店可以将生鲜中破损但不影响质量的菜品进行折价使用。这样即减少了浪费,又改善了员工餐饮质量。
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该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我为人人”,沃尔玛将顾客定位于“公司最大的老板”,站在顾客角度提出天天平价、三米微笑、200%满意等原则。三米微笑原则要求员工要对三米以内的顾客微笑,规定员工认真回答顾客的提问,永远不要说“不知道”,沃尔玛内部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惟一允许迟到的理由就是“服务顾客”。200%满意原则表现在鲜食部门的自制食品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沃尔玛都保证退货并免费赠送一份。
“我为人人”的价值观爆发出了怎样惊人的效果呢?是扩张性的客户需求导致了运作流程的改变、分销系统的建立、连锁商店的林立。从1962年山姆在小城镇建立沃尔玛开始,沃尔玛的销售额年增长率达到40%,1991年初,销售额达326亿美元,超过西尔斯,成为全美零售第一大公司;1999年以1392亿美元的成绩在全球《财富》榜上跃居第四。种下“我(沃)为人人”的因,结出了“人人为我(沃)”的硕果。
某公司作为上交所上市公司,其经营管理需有效满足各方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随着经营管理精细化提升,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提出更高程度的提升要求,那么如何在保障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好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成为摆在该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公司领导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及鼎力指导,证券部门积极贯彻实施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聘请中华咨询作为咨询合作伙伴,根据对其战略、组织、业务特点、风险因素等的深刻理解,制定了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规划:
1、风险梳理阶段——2012 年4 月30 日之前,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纳入内部控制实施范围除公司外还包括下属子公司。在实施范围内的单位对其各自的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梳理,完成编制风险清单。
2、业务流程梳理阶段——2012 年7 月31 日之前,中华咨询从该公司业务流程出发,重点梳理现有控制活动,并参照新规及行业最佳实践经验进行优化提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3、查找内部控制缺陷阶段——2012 年8 月31 日之前,对公司的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岗位分工和职责,以及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分析和梳理,将重要业务的现有政策、制度与风险清单进行地比,对公司的内控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和评价,通过穿行测试、控制测试等方法获取内控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的证据,查找内部控制缺陷。
4、内控缺陷整改阶段——2012 年11 月30 日之前,对发现的内控缺陷进行分类分析、汇总、整理内部控制缺陷,区分设计缺陷和运行有效性缺陷,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评估内控缺陷对公司的影响程度。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整改时间表,责任应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形成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方案,制定相应的内控缺陷整改方案。
5、披露内部控制实施情况阶段——2013 年3 月31 日之前,对 2012 年全年的内控运行情况进行评价,编写《2012年内部控制自评价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内部控制自评价报告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