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关于改正缺点的案例

时间: 08-03 栏目:案例
篇一:改正缺点的案例(1133字)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列宁和哥哥姐姐一起到喀山的姨妈家去玩。表兄弟表姐妹聚到一起,大家都特别高兴,他们东奔西跑,玩的很开心。不料,列宁一步小心碰到一张小桌子,一只长颈玻璃花瓶从桌子上掉下来,摔碎了。

姨妈听见响声,走进屋里问道:“孩子们,谁把花瓶摔碎了?”

“不是我。”

“不是我。”

每个孩子都这么说。

列宁是孩子们当中最小的一个,他摔碎了花瓶,心里有点害怕,听见哥哥姐姐们都说“不是我”,也跟着说了一句“不是我”。

姨妈并没有追究事情的真相,她把地址上的碎玻璃片打扫干净,事情就算过去了。

但是列宁觉得自己骗了姨妈,心里一直不好受。这天晚上睡觉时他又想起这件事,便不由得哭了出来。

妈妈听了列宁的叙述,安慰他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妈妈明天就写信告诉姨妈,姨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篇二:改正缺点的案例(1395字)

当你发现一个人——你的配偶、子女、学生,或是你的同事、朋友,有缺点或者不好的习惯,你想改正他的缺点、毛病,你一般会怎么做?

下面我举两个实际案例说明。

第一个案例是一对母女,第二个案例是一对夫妻。

首先是批评、指责,或者唠叨、抱怨——

母亲这样责怪女儿:“你学习太不自觉了!”

“你越来越不听话了!”

“只知道玩手机,学习一点不专心!”

丈夫这样批评妻子:“你一天到晚只知道玩麻将,看电视,也不多看点书,提高个人文化素质!”

“你太不讲卫生了,衣服鞋子到处乱扔!”

“你的脾气过太差,动不动就发火,我真受不了你!”

各位看官,请问这样做有效果吗?女儿改正缺点了吗?妻子的毛病消失了吗?

记住:没有人喜欢批评、指责和唠叨!成年人如此,何况小孩子?批评不会帮助人改正缺点,只会让人变本加厉。

第一招失效后,那位母亲和丈夫会怎么样做?

采取杀手锏——强迫他人改正缺点,请看——

母亲这样强制女儿:“我是你妈妈,从小把你抚养大,供你吃,供你喝,你必须听我的!”

丈夫这样强制妻子:“从今天开始,我不准你看那些肥皂剧,搓麻将,你必须把这几本书看完!”

结果造成女儿、妻子的对抗和叛逆,事情越来越糟糕——

女儿的成绩越来越差,读书越来越厌学,脾气越来越大,性格越来越叛逆!

妻子骂人的次数越来越多,把书扔在一边根本不瞄一眼,专打麻将看电视,衣服不洗,饭也不做。

我发现这位母亲和这位丈夫都是完美型性格,追求完美和细节,容不得别人有一点点缺点。当发现女儿(妻子)的毛病后,就直接了当地指出她的缺点,批评她,责怪她,希望她改正,谁知她根本不接受。

他们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由于沟通方式不妥,结果事与愿违。这两个人其实都犯了一些常人犯的错误,你越是唠叨,越是批评,越是强迫,事情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怎样改正别人的缺点?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表扬其优点,反其道而行之,具体做法如下:

一、停止“批评模式”

没有一个人喜欢批评。各位朋友,如果今天你在单位里被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顿,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窝火,憋气,非常难受,对吧?同样道理,你批评孩子,孩子心里好受么?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喜欢批评。批评只能让人不做什么,它不能让人做什么。

二、停止“强制模式”

一只鸡如果你按着它的头强迫它吃米,它会不会吃?一头牛,如果你按着它的头强迫它喝水,它会不会喝?同样道理,一个孩子,如果你强迫他读书,他会把书读好吗?你只有把手松开,给他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他才能把书读好。

我们要明白,没有一个人喜欢被别人逼着做事情,也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家长逼着去读书。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做主,自己作选择。

三、启动“请求模式”

每一个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人尊重,都喜欢自己做主。我们要别人做一件事,一定用商量的口气和他说话,千万不要采取命令或者强迫的方式,多用“请你……”“这样做行不行、好不好、可不可以”等商量的语气,如:

1、请你帮妈妈把垃圾袋扔掉好不好?

2、你能不能在吃饭前把手洗干净?

3、请你把这篇文章读一遍行不行?

4、你以后可不可以少发点脾气?

四、启动“表扬模式”

当别人按照你的请求做到了以后,你就应该立即狠狠地表扬:“你越来越懂事了!”

“你学习越来越认真了!”

“你做得真棒!”

“你越来越温柔了!”

我采取这四个步骤去对待有缺点的人,收效显著,不仅他(她)的缺点和毛病改掉了,而且还非常喜欢我,如果你不相信,你就试试看吧。

这就是我发明的独一无二的“管氏纠缺模式”!

篇三:改正缺点的案例(1668字)

沈括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他在官场上积极钻营,成为了构陷苏轼“乌台诗案”的帮凶。

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然而,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沈括还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过文字狱的勾当。沈括的理性求实精神,到了政治生活中却消失了。他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善于在别人的诗文中嗅出异味,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沈括检举揭发的对象,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人物——苏轼。南宋初王铚《元佑补录》记载了沈括的这一丑事。

沈括生于1031年,大苏轼五岁,却晚他六年中进士。中国科学与人文的两位大师很有缘分,在“皇家图书馆”做过同事。1065年,苏轼进入史馆,而沈括在前一年调入昭文馆工作。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

短暂的同事经历后,苏轼于1066年父丧后回乡两年多,等他再返回东京,就与沈括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进行了激进的改革。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苏轼也赞成改革,却是温和的“改革派”,与改革总设计师王安石意见相左,他与“保守党”领袖司马光一起,组成著名的反对派。

由于获得了皇上的信任,王安石的改革自是无人能挡。1071年,作为反对派代表,苏轼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当时,他已成了最著名的青年作家。其间,沈括作为“中央督察”,到杭州检查浙江农田水利建设。临行前,宋神宗告诉沈括:“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到了杭州,虽然政见不同,诗人苏轼还是把沈括当老同事、好朋友。年长的沈括表面上也该相当和善吧,“与轼论旧”,把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通。但回到首都,他立即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一一加以详细的“注释”,“发现”、“发明”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反对“改革”,讽刺皇上等等,然后交给了最高领袖。

不久,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险些丧命。例如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就是文字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

当然,沈括不是苏轼入狱的主谋,主谋是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四人。但他是始作俑者,“乌台诗案”正是以沈括上呈的那些“发现”为基础的,“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

沈括为何要陷害苏轼呢?按照余秋雨的说法,“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

嫉妒一般只在差距不大的人中发生。按照沈括在当时的文名,与苏轼22岁中进士,令文坛领袖欧阳修称“当避其一头地”,根本没有可比基础,“嫉妒说”根据不足。“政见不同说”也不尽是,政治观点不同,人们还是可以君子式地互相争论,未必就要置人于死地。

笔者理解,沈括的政治选择确实决定了他与苏轼的对立,但是,他陷害苏轼却是由于道德操守不够,进入政治漩涡后,随波逐流、耳濡目染的结果。很不幸,王安石改革大旗一挥,从者却多为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不讲“费厄泼赖”精神的投机政客,也是官场大酱缸中无所不为的高手。他们对不同政见者不择手段;但是,风向转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战友也同样残酷。

篇四:改正缺点的案例(639字)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为你推荐
201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