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旧建筑改造案例
天津古文化街坐落于南开区,是连接老铁桥大街和水阁大街的一条历史古街,在两个街头各有一座牌坊,一个写着“津门故里”,另一个写着“沽上艺苑”。天津古文化街的特色就是传达一种味道,一种中国味,天津味,一种文化古韵的味道。
在古文化街的街头巷尾,经营着数百家的以售卖文化用品的百家店堂。走入其中,仿佛置身于现代琳琅满目的商场,又仿佛置身于唐朝热闹的街市,繁华无比,津味儿十足。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并带来一个街区的复兴。新天地也是如此,将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正是因为在近代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上海的近代建筑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最有上海民间特色的是石库门住宅,这种住宅虽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不过仍是保留至今最重要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这些住宅在设计上模仿西方联排式住宅,而在布局上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这类住宅以正大门的条石门框特色而出名,两扇乌漆大门,两个同质大吊环,门框采用厚实的花岗石,因而名为“石库门”。石库门建筑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代表了近代的上海历史文化。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了大型的重建和开发。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楼,一片又一片充满怀旧风情的老房子渐渐消失,人们才意识到要去保留这些上海独有的“艺术品”……